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尔微”)的上市之路近日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这家从歌尔股份分拆出的MEMS传感器制造商,在经历A股上市受挫后,转战港股市场,二次递表寻求新的资本突破。
歌尔微的故事要追溯到2017年,当时它作为歌尔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正式成立。经过一系列的业务重组和股权调整,歌尔微逐渐成长为歌尔股份在微电子领域的重要布局。然而,尽管有着歌尔股份的强大背景,歌尔微的上市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21年,歌尔微就启动了A股IPO计划,并在2022年成功通过创业板上市委的审核。然而,在注册阶段,歌尔微却遭遇了监管层的严格审查,主要围绕公司业务独立性、关联交易以及实控人低价入股等问题展开。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漫长等待后,歌尔微最终于2024年5月主动撤回了A股的上市申请。
面对A股的折戟,歌尔微并未放弃上市的梦想,而是选择转战港股市场。然而,监管层在A股审核中提出的核心质疑,在港股IPO进程中依然如影随形。其中,最为市场关注的是歌尔微对苹果和英飞凌的高度依赖。
从客户结构来看,歌尔微对苹果的依赖尤为严重。近年来,苹果一直是歌尔微的最大客户,为其贡献了超过半数的收入。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使得歌尔微的业绩极易受到苹果订单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而在供应商层面,歌尔微对英飞凌的依赖同样显著,关键元件高度依赖进口,自研能力遭遇市场质疑。
除了业务依赖问题外,歌尔微的实控人低价入股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歌尔微的Pre-IPO轮融资中,实控人姜龙及总经理宋青林以每股2元的价格获得大量公司股份,而半年后外部投资者入股价格则高达每股35.49元。这一巨大的价格差异引发了市场对入股合理性的质疑,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担忧。
在港股二次递表之际,歌尔微需要面对的是更加挑剔和理性的香港投资者。在当前资本市场更加注重“硬科技”含量的背景下,歌尔微能否向投资者展示其独立、可持续的技术实力,将成为其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歌尔微在招股书中声称公司拥有MEMS技术,但其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封装工艺而非底层芯片设计。同时,公司自研的传感器收入占比较低,声学传感器业务仍主要依赖于与苹果的合作。这种“双高依赖”的业务结构使得歌尔微的独立经营能力存在质疑。
在此背景下,歌尔微需要向投资者讲述一个更加独立、可持续的技术故事。然而,这并非易事。歌尔微需要证明其不仅能够在苹果和英飞凌的供应链中保持竞争力,还能够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逐步摆脱对单一客户和供应商的依赖。
对于歌尔微而言,上市不仅是融资的机会,更是展示公司实力和价值的重要平台。然而,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歌尔微能否通过港股市场的考验,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无论如何,歌尔微的上市之路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分辨“真创新”与“伪成长”,选择具有真正成长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才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