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顶层规划《关于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接下来五年中国AI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份面向应用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长期困扰业界的算力难题即将成为过去,中国AI产业即将迈入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阶段。
随着算力瓶颈的突破,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的创新价值将逐渐凸显,与算力基础设施共同形成“软硬一体”的创新生态,开启AI创业的新周期。回顾过去三年,全球AI领域尤其是美国,在算力与商业模式上领先一步,其AI应用产业的发展经验及所遇挑战,对中国AI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美国AI应用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成本与增长的平衡。一方面,AI垂直应用领域融资消息频传,收入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却迟迟未能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级产品。从AI陪聊、视频生成、AI教育到通用AI代理,再到近期的AI编程,AI应用的热点不断切换,但真正能站稳脚跟的产品并不多。
尤其是在AI编程领域,这一赛道成为了新的投资热点。Replit、Lovable、Cursor等AI编程工具,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例如,Replit的年收入从2024年8月的200万美元飙升至2025年7月的1.44亿美元,估值达到30亿美元。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由于AI编程工具高度依赖大模型,token成本成为其难以压缩的主要开支,导致毛利率普遍偏低。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随着用户需求激增,Replit的毛利润率在36%至14%之间大幅波动。这种低毛利率的现象,在AI编程赛道中普遍存在。高昂的token成本,加上用户对新模型的敏感和挑剔,使得AI编程产品在保持用户粘性的同时,不得不频繁迭代底层模型,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AI应用领域的创业公司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AI编程工具为例,虽然市场上涌现了多款产品,但它们在技术上并无本质差异,仅在UI风格、开发环境便利性等方面略有不同。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得创业公司难以形成有效的护城河,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
在AI大模型逐渐成为基础设施的背景下,AI垂直应用的定价模式也有望迎来颠覆性创新。未来,或许可以借鉴水电、燃气和移动流量的付费方式,按使用量计费或阶梯定价,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尽管AI应用领域的创业公司面临着诸多挑战,但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大模型的迭代升级和算力瓶颈的突破,AI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于AI应用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