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汽车行业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持续发酵。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考虑在全行业范围内禁止这一设计,尽管目前仍处于内部讨论阶段,但相关话题已引发广泛关注。
全隐藏式门把手因与车身融为一体的设计,近年来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潮流”配置。其工作原理主要依赖电控系统,通过传感器感应钥匙信号,触发电机驱动门把手弹出或收回。这种设计虽然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和美观度,但实际使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从功能性来看,全隐藏式门把手的执行链条较长,涉及信号传输、电机运转、把手伸缩等多个环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比如供电问题或线路损坏,门把手便可能无法正常弹出,导致车主无法打开车门。不同车型的门把手操作方式各异,对不熟悉车辆的乘员来说,找到把手位置常成为难题,甚至存在被夹手的风险。
安全性是全隐藏式门把手争议的核心。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门把手弹出的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的数据也显示,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7%,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消费者协会的数据表明,2024年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132%,甚至出现夹断手指的严重事件。
除了安全隐患,全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也令人诟病。寒冷天气中,门把手容易被冻住,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给急需用车的车主带来极大不便。
尽管全隐藏式门把手能降低风阻、提升颜值,但其实际效果有限,且成本是传统机械门把手的3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设计功能性远低于预期,同时因执行原理复杂,导致造车成本与安全隐患双双飙升。
据透露,监管部门已召开相关会议讨论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事宜。根据会议精神,后续法规可能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并要求配备机械冗余。若政策实施,预计将设置一年过渡期,自2027年7月起执行。
目前,这一政策仍处于讨论阶段,草案尚未形成,具体实施存在变数。但可以预见的是,若全隐藏式门把手被禁用,对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毕竟,在安全性面前,任何“美感”都显得微不足道。
德国安全专家Dr. Weber曾表示,汽车工业中,最先抵达终点的未必是技术最激进的,但安全一定是最偏执的。当“美感”的代价是“安全感”,当这样的造车思维贯穿整个行业,影响将远超用户安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