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原本专注于神经修复医疗器械的初创公司,因AI技术推动而同时切入食品、美妆、医疗器械原料四大领域,甚至承接研发外包服务时,其转型逻辑与行业价值正引发关注。这家名为瑞聚医学的企业,正以“材料钥匙”理念重构技术商业化路径。
创始人蓝志元的决策源于2022年底的生存危机。彼时公司成立仅一年,其研发的可修复4厘米神经缺损材料虽领先国际(彼时全球最高水平为2厘米),但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周期长达六年,资金缺口与行业融资寒冬双重压力下,企业面临“等死还是找活路”的抉择。这位拥有麻省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的闽南创业者,最终选择将技术重心从单一器械转向通用型材料开发。
“传统材料研发如同盲人摸象,科学家带着三五人团队深耕单一方向,项目周期常以年计。”蓝志元指出,ChatGPT引发的AI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通过组建独立AI团队,瑞聚将材料筛选周期从1-2年压缩至2-3个月,研发效率提升80%。这种技术跃迁使其在50人规模下,同时推进13条产品管线,涵盖从自研产品到CRO服务的全链条。
转型后的商业模式呈现“双轮驱动”特征:前端通过食品、美妆等快变现领域维持现金流,后端以医疗器械原料构建技术壁垒。典型案例包括为医疗器械企业定制3秒固化医疗胶,解决客户生产效率痛点;在食品领域开发的饱腹饮料,通过水凝胶技术实现4小时持续饱腹感;美妆板块则利用生物材料特性开发新型护肤成分。
这种多线作战策略背后,是蓝志元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很多应用端企业不懂材料,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他透露,目前合作客户中超过60%带着明确技术难题上门,瑞聚通过材料库与AI算法快速匹配解决方案。为控制风险,企业采用“短增长”策略:优先投入3-6个月可产生收入的项目,战略型管线则待资源充足时启动。
在生产环节,企业正构建“柔性制造”能力。当客户委托研发后,瑞聚通过模块化产线快速响应,对于特殊产品则采用定制设备方案。这种能力在糖尿病足修复材料项目中得到验证:通过调整材料降解速率与生物活性,成功将伤口愈合时间缩短40%。
渠道建设方面,企业采取“轻资产”模式,与20年以上行业经验的代理商合作推进美容板块。但在品控环节曾遭遇挫折,两次客户退货事件促使蓝志元重构质量管控体系,建立从研发到交付的全流程标准。
对于未来,蓝志元规划了清晰的成长路径:2025-2027年聚焦营收增长,2028年实现四条产品线全面落地,同步构建材料数据库与客户CRO需求网络。最终目标是对标药明康德,打造再生医学领域的全链条服务平台,为行业创业者提供从知识产权到量产的一站式支持。
“材料行业的痛点太分散,需要更多参与者共建生态。”蓝志元认为,当企业沉淀足够的技术资产与AI工具后,将形成“研发-生产-投资”的闭环生态。目前其商业模式已锁定“VIC”(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框架,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