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安井食品困境重重:股价暴跌超七成,高管密集减持,全球化之路坎坷难行

时间:2025-09-10 16:34:02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曾以“速冻一哥”身份领跑行业的安井食品(603345.SH/02648.HK),如今正深陷资本撤离、业绩失速与出海受阻的三重困局。这家从三四线城市麻辣烫摊点起家的企业,虽曾创下速冻食品行业首个百亿营收纪录,但近期股价暴跌超70%、高管密集减持套现、核心业务增长停滞等迹象,均暴露出其发展模式的深层危机。而其高调推进的“全球鱼丸梦”,更因中小股东集体反对与海外市场拓展乏力,面临沦为“空中楼阁”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信心崩塌始于股价的持续“跳水”。2021年2月,安井食品股价创下复权后275.57元/股的历史峰值,彼时市场对其“速冻龙头+预制菜新秀”的双重定位充满期待。然而,此后四年间,股价一路下行至75.03元/股(截至2025年8月22日),跌幅超70%,同期上证指数却上涨约10%。市值蒸发超千亿元的背后,是高管与大股东的“撤退潮”:2022年至2024年,最大控股股东国力民生累计减持1784万股,董事长刘鸣鸣套现超2亿元,董事黄建联、黄清松及高管张清苗等人通过多轮减持,累计套现近6亿元。尽管公司披露显示,董事长与总经理年薪均超370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高管们仍以“个人资金需求”为由频繁减持,引发投资者对管理层信心的质疑。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直言:“高管一边拿高薪,一边砸盘,是否已对公司未来失去信心?”

业绩增速的“急刹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安井食品营收从122亿元增至151亿元,但同比增长率从31%骤降至8%;净利润增速更从61%跌至0.46%,几乎停滞。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超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增长乏力迹象显著。作为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预制菜业务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2018年,安井食品通过“自产+贴牌+并购”模式快速切入预制菜赛道,2022年该业务营收达30亿元,同比增长111%。但此后增速大幅放缓,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39亿元、43亿元,增长率降至10%左右。更关键的是,预制菜板块毛利率长期不足10%,远低于公司整体水平,非但未成为盈利增长点,反而拖累了整体盈利能力。行业层面,速冻食品技术门槛低、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议价能力弱的特性,叠加预制菜赛道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了安井食品的利润空间。

在国内市场增长触顶的背景下,安井食品将目光投向海外,试图通过“出海”打开新空间。2024年12月,公司宣布赴港上市计划,拟募资24亿港元用于拓展东南亚等市场,成为首家“A+H”双重上市的速冻食品企业。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中小股东强烈反对,持股5%以下的投资者中,六成投出反对票。反对声主要集中于三点:其一,公司账上现金超50亿元,却仍要募资23亿港元,资金用途合理性存疑;其二,A股与H股估值差异可能导致持股市值缩水8%-12%;其三,海外业务目前几乎无存在感——2025年一季度境外收入仅3980万元,同比下滑3.1%,业绩表现难以支撑全球化愿景。

从实际进展看,安井食品的全球化布局亦显“雷声大,雨点小”。2021年,公司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股份,试图切入欧洲市场,但四年过去,该业务贡献营收微乎其微。2025年7月,公司收购鼎味泰70%股权及鼎益丰100%股权,尽管鼎味泰在高端鳕鱼制品领域有一定优势且具备出口资质,但短期内难以对海外营收产生实质性拉动。在重点布局的东南亚市场,安井食品目前仅出口速冻鱼糜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产品线单一,且面临本土企业与其他中国速冻企业的双重竞争——三全食品拟投13亿元在澳大利亚建生产基地,思念食品计划拓展泰国、澳洲市场,行业“出海内卷”已悄然开启。

从街边摊点到行业龙头,安井食品的成功曾源于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但如今,股价暴跌、高管套现、业绩失速、出海受阻的多重困境,正将其“全球鱼丸梦”推向现实边缘。若想打破困局,安井食品不仅需稳定投资者预期、遏制高管减持潮,更需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否则,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化”运动,或将沦为一场难以兑现的“美梦”。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