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IAA)举办期间,一场聚焦电池循环经济的高端论坛引发全球关注。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办、宁德时代提供支持的“全球电池循环经济论坛”汇聚了产业链核心企业与权威机构,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巴斯夫等跨国企业代表,以及全球电池联盟、欧洲电池联盟等组织代表共百余人参会,围绕电池价值链的循环路径与政策金融协同展开深度对话。
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蒋理在论坛上提出“为循环而生”的行业倡议。他指出,电池循环经济需突破单一技术瓶颈,构建覆盖设计、生产、回收的全链条协同网络。通过将循环理念融入电池研发初期,结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重构,可实现电池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目前,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正着力打造跨国协作平台,推动形成标准化、透明化、全员参与的循环生态体系。
梅赛德斯-奔驰循环经济负责人延斯·鲁比(Jens Rubi)强调,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他提出,需在质量责任划分、本地化生产策略、供应链透明度等领域建立新型合作模式,以应对循环经济中的复杂挑战。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企业的广泛认同。
数字化工具对供应链管理的赋能作用成为另一焦点。巴斯夫电池材料业务总裁丹尼尔·舍恩费尔德(Daniel Schönfelder)与宝马数字化副总裁奥利弗·甘瑟(Oliver Ganser)共同指出,电池护照与Catena-X平台可显著提升供应链可追溯性,为高效回收与梯次利用奠定技术基础。与会专家进一步讨论了电池包设计优化原则、化学材料选择对回收率的影响等关键议题,并就跨行业合作机制达成初步共识。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作用被多次提及。欧洲电池联盟总经理艾玛·内伦海姆(Emma Nerenheim)认为,欧盟《新电池法》等法规为行业划定了发展框架,但规模化落地仍需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本市场支持。全球电池联盟执行董事英加·彼得森(Inga Petersen)提出,将循环经济价值转化为可定价的绿色资产,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她特别提到,“电池护照”等工具的探索,正在打通技术标准与金融市场的连接通道。
作为全球首个由中国企业参与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该项目旨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政企决策层与社会组织的协作网络,计划在未来20年内推动全球50%的电池生产摆脱对新矿开采的依赖。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该计划从理念倡导转向实质性推进。
据悉,项目下一步将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启动试点项目,重点探索电池设计、生产、回收全链条的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一举措有望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