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主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巴巴集团前首席技术官王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开放”议题发表了深度演讲。他提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从代码共享到资源共享的范式转变,“开放”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影响产业格局的核心要素。
王坚以2025年初的国际科技政策调整为切入点,分析了“开放”概念的演进逻辑。他指出,1月13日美国出台的人工智能模型权重出口管制政策中,明确将“开源”权重排除在管制范围外,这一细节折射出全球对技术开放路径的分歧。随着千问Qwen、DeepSeek等模型相继开源,行业对“开放”的讨论从技术策略层面上升至历史选择层面。他援引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站在历史错误一边”的论断,强调当前选择不仅关乎商业竞争,更决定技术演进方向。
追溯技术开放史,王坚对比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差异。1998年“开源”概念正式确立时,其核心指向代码共享,这一模式在Netscape浏览器开源事件中展现了改变行业格局的力量。但在今天的大模型时代,仅开放源代码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随着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级,数据获取与算力供给成为制约创新的瓶颈,“开放”必须向数据、算力等底层资源延伸。
针对资源开放的具体实践,王坚提出“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的新定义。他解释道,现代AI发展需要构建数据与算力的共享机制,避免每个主体重复建设昂贵的基础设施。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技术共享,而是通过资源整合降低创新门槛,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在资源开放的延伸领域,王坚将视野投向太空计算。他预言,随着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技术的成熟,太空将成为AI发展的新边疆。之江实验室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今年5月14日,由12颗计算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完成组网,首次在太空运行与地面同构的8B参数AI模型。该星座通过星间链路实现数据就地处理,突破了传统卫星需将数据传回地面的限制。
关于星座命名“三体”的深意,王坚阐释了其技术哲学。他借用物理学中“三体问题”无精确解的隐喻,指出通过构建分布式计算网络,多个计算主体可以协同共享太空资源。这种协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一卫星算力有限的问题,更为人类探索深空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他看来,将AI算力部署至太空轨道,是突破地球资源限制、实现星际计算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