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三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人生新起点。他们中既有深耕行业十五年的“老兵”,也有白天写代码、晚上写文章的“斜杠青年”,更有25岁已历经四次创业的连续创业者。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复旦MBA时,他们的回答都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突破。
封其柱,这位在新能源锂电设备行业摸爬滚打十五年的“老兵”,用“见证者”来形容自己与行业的共同成长。从最初对技术、市场的双重陌生,到如今带领涵盖采购、生产、市场、财务等五个部门的完整团队,他始终保持着对行业前沿的敏锐触觉。当被问及最骄傲的成就时,这位常年在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奔波的“空中飞人”毫不犹豫地说:“今年能入读复旦MBA,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复旦MBA六大职业场域中,封其柱选择了“世界经理人”这一标签。这个选择源于他对全球化视野的深刻认知——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格局下的博弈。不久前在日本世博会的经历,更让他坚定了这一判断。“世博会就像一个微观世界,各国、各产业的创新理念在这里碰撞,让我不断思考行业未来的潜力所在。”
备考期间,封其柱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客户会议前的几分钟用来做逻辑题,机场候机时翻看面试笔记。这种“见缝插针”的学习方式,让他再次体会到了专注与坚持的力量。对于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构建长三角与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生态圈、主导自动化行业实战课题研究、推动公司产品国际化战略……“旦复旦兮”的校训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与封其柱不同,王健的“双重身份”更为鲜明——白天是芯片工程师,晚上是科普写作者。这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已创作近百万字的科普内容,试图打破科技知识的壁垒。“芯片是当代科技的‘心脏’,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技术原理。”王健说,他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科技成为人人可谈的生活常识。
在复旦MBA的职业标签选择中,王健锁定了“行业精进者”。这个选择背后,是他对技术、管理、影响力三重精进的追求。作为技术出身的管理者,他深知自己在协调团队、规划资源方面的潜力;作为科普写作者,他希望在复旦的人文氛围中,进一步扩大个人影响力。“童年时,我曾梦想成为物理学家或作家,现在看来,这两个梦想我都实现了一半。”王健笑着说。
对于未来两年的学习,王健有着具体的目标:通过前沿管理理论提升综合能力、在科创青干营中深化创业理解、完成关于硬科技时代商业逻辑的著作……“自由”是复旦给他最深刻的印象,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学术氛围中,更体现在敢于探索未知、打破框架的创新精神上。
如果说封其柱和王健代表的是行业深耕者,那么25岁的王寅则是典型的“多元创业者”。从大一开始创业,到如今成为AI赋能国际教育公司的创始人,他已经历了四次创业。其中,第二次创业的失败曾让他陷入困境,但“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信念,支撑他很快在网络安全市场找到新机会,并为后续创业积累了充足资金。
“理想主义和长期主义,是我始终坚守的价值观。”王寅说。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他的备考过程中——提前三年以复旦和MIT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拿下GMAT和托福高分,还在创业方向上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AI领域。选择复旦国际MBA,是因为这里国际化视野和丰富资源能帮助他找到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可以全情投入的事业。
对于未来,王寅的目标明确而坚定: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东西,本身就是值得用一生去坚持的事业。”他说。在复旦管院的两年,他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投身于能带来社会改变的创业项目。
三位新生的故事,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突破与成长的共同追求。无论是行业老兵的自我更新,还是斜杠青年的跨界探索,亦或是连续创业者的理想坚持,他们都在复旦管院这片沃土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