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直播论战,将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推上舆论风口。9月12日,罗永浩临时组建团队开启直播,开场仅6分钟便因设备调试延迟,但瞬间涌入的10万+观众让这场讨论迅速升温。直播中,罗永浩以媒体探店视频为证据,直指西贝后厨存在大量冷冻食材,包括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冷冻羊腿、标注2024年12月生产日期的"小牛焖饭牛肉包"等,并据此认定西贝使用预制菜。
面对质疑,西贝迅速反击。门店工作人员澄清,直播中提到的2024年12月生产牛肉包实为已关闭子品牌旧物,当前门店未使用该产品。公司公开信更引用行业协会通知,强调其冷冻食材不符合预制菜定义标准。但罗永浩对此并不买账,他援引2022年媒体报道指出西贝预制菜使用率达80%,并质问:"没有国家标准时,企业能否自定预制菜边界?"这场争论迅速演变为关于行业标准的话语权争夺。
直播后半程,罗永浩将矛头转向价格体系。他对比西贝21元馒头与二星米其林餐厅定价,同时提及老乡鸡等品牌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呼吁西贝提升透明度。"我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者知情权被剥夺。"罗永浩现场展示多份行业文件,并提议邀请法学专家与餐饮从业者公开辩论,将事件推向高潮。
这场论战暴露出预制菜认知的深层裂痕。普通消费者更倾向罗永浩"非现做即预制"的直观判断,而餐饮业者则强调工艺差异与标准缺失。某连锁品牌负责人私下表示:"中央厨房处理的食材与家庭冷冻食品有本质区别,但公众难以理解技术细节。"这种认知鸿沟导致舆论呈现两极分化——直播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获超50万次讨论,其中73%网友支持罗永浩观点,而餐饮协会联合声明则获得行业内部广泛转发。
西贝的应对策略凸显企业危机。贾国龙在罗永浩直播同期召开全国员工大会,要求门店加强后厨管理。但执行层面面临现实困境:全国600余家门店的食材周转体系复杂,某区域经理透露:"即使同一批次冷冻牛排,存储时间差异也可能引发新的质疑。"这种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陷入"越解释越被动"的循环。
法律层面的交锋已现端倪。贾国龙在内部会议中明确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而法律界人士指出,当前预制菜定义缺乏法律效力的国家标准,企业维权面临取证困难。某律所合伙人分析:"除非能证明对方存在商业诋毁,否则这类定义之争更多属于行业讨论范畴。"这种法律困境,让西贝的危机应对显得进退维谷。
这场风波折射出餐饮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随着中央厨房模式普及,传统现做概念与工业化生产的边界日益模糊。中国烹饪协会专家指出:"预制菜分级标准的缺失,导致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而罗永浩的直播实验恰恰证明,在标准真空地带,公众情绪往往比专业论证更具传播力。当企业技术话语遭遇民间认知冲击时,如何重建消费信任成为比定义之争更迫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