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自2025年初以来,该行业融资总额已突破260亿元,市场热度堪比当年ChatGPT引发的“百模大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期宣布,公司计划在年内生产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预计规模化后该产品将占据特斯拉80%的市值。这一表态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心剂。
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2500台激增至2025年的1.8万台,到2060年预计达到30亿台规模。彭博社分析指出,未来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中,超过半数将来自中国厂商。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卓益得机器人(DroidUp)凭借其技术积累和独特路径,成为国内最具潜力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
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科技公司,前身为2016年创立的深圳市行者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其技术渊源可追溯至中德最大AI合作项目,团队在双足动态行走和跨模态学习领域拥有超过20年研发经验。公司目前聚焦科研教育、商业服务和居家康养三大场景,提供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卓益得的技术突破始于2015年。当时团队研发的“行者一号”人形机器人以0.8度电持续行走134公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2024年完成1亿元A轮融资后,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基于仿生肌腱驱动技术的模块化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该产品在2025年北京亦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斩获季军,引发行业关注。
今年7月发布的“行者三号”进一步展现技术实力。这款身高1.7米、重38公斤的机器人,通过肌腱仿生驱动技术实现机身减重20%以上,行动灵活性提升的同时能耗降低50%。其动态耦合节能技术使续航时间达6小时,在动态平衡性和能效比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期间,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清都接受专访时强调,人形机器人量产需优先解决应用场景和安全性两大核心问题。“当前许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尚未达标,这必须成为研发的首要考量。”他透露,公司已将核心研发放在上海,量产基地则落户郑州,今年计划生产数百台,明年产能将提升至2000-5000台。
针对行业热议的价格战问题,李清都认为15万元是较为合理的价格区间。“这个价位既能保证企业创新所需的利润空间,又能维持健康的消费环境。”他以iPhone定价策略为例,指出当前部分企业过度压价可能导致质量隐患和售后风险,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对于行业“泡沫化”的质疑,李清都持审慎乐观态度。他指出,从估值角度看,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100亿-200亿元的估值远未达到泡沫阶段。但行业确实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被市场淘汰。“未来五年将是行业整合期,企业必须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李清都认为VLA模型和世界模型将长期并存。前者适合处理简单垂直任务,如叠衣服、产线作业等;后者则能实现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和未来预判,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工业场景可能更倾向VLA模型,因其算力需求和成本更低;而高级技能人员的数据训练、仿真合成数据和真机数据采集,将是具身智能数据发展的三大方向。”
关于产品落地,李清都透露“行者二号”已在多个场景试点应用,“行者三号”下半年将重点验证导览、巡检、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能力,预计明年实现量产交付。他特别强调,安全性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成本和商业化能力。“当机器人既能保障安全,又能创造价值时,投资回报率自然会达到要求。”
面对行业排名争议,李清都认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梯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内企业与全球巨头仍有差距。未来1-2年,行业将解决泡沫化和家庭场景应用等技术挑战。”他比喻道,“现在行业像个大鱼池,最终哪些鱼能游进湖水并不重要,关键是在细分领域找到生存空间。”
卓益得的战略定位清晰:通过导览、巡检等场景稳扎稳打,逐步扩展服务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开启人机共生新纪元,先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再逐步挑战更复杂的任务。”李清都表示,这种渐进式发展策略将帮助公司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