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AI浪潮下文学教育何去何从?陈平原携37篇文章共探人与科技平衡

时间:2025-09-18 02:34:33来源:青睐编辑:快讯团队

当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全球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技术格局,更将一系列时代命题推至台前:人类如何与智能机器共处?教育体系能否适应技术浪潮?文学教育在科技冲击下如何自处?普通人的创造力是否会被进一步挤压?

带着这些关乎人类未来的疑问,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这位同时担任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的学者,近期主编的《AI时代的文学教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37篇文章,凝聚了学界对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关系的深度思考。

编撰这本聚焦AI与文学教育的著作,本身就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从今年2月向45位学者发出约稿函,到最终收录33篇来稿与4篇自撰文章,整个过程折射出学界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态度。陈平原特别强调,除事实性错误外,所有文章均保持原貌:"现在对AI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每个学者的观点都是时代思考的珍贵样本。"

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陈平原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创新焦虑症"值得警惕:"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始终是少数,AI的广泛应用可能进一步压缩普通人的创新空间。"他主张教育应回归本质,重视文化传承、生活适应与精神调适:"承认天赋差异,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这对多数人更重要。"

书中收录的文章呈现出多维度的思考。南京大学丁帆教授先后六次修改稿件,其基调虽显悲观,但在AI诗文写作专题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人类创作的水准。这种矛盾心态,正是当前学界对AI技术复杂认知的缩影。

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陈平原特别提到专业数据库开放问题。他指出,当前AI训练主要依赖网络公开资源,而中国知网等专业数据库尚未有效接入,这严重制约了技术发展质量。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与利益协调,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英文AI发展的不平衡同样引发关注。数据显示,全球AI企业中美国占比34%,中国占15%,而75%的科技论文以英文发表。这种语言优势可能导致技术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促进中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重要议题。

对于教育体系的变革方向,陈平原提出应避免盲目跟风。他反对短期内大规模调整专业设置,认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聪明、敏感、具有学习能力和修养背景的人才"。针对当前学制过长的问题,他指出:"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段被消耗在校园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损失。"

在采访过程中,陈平原多次强调保持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当记者提及使用AI辅助拟定采访提纲时,他笑着给出80分的评价,但指出实际交流并未遵循这份提纲。"未来十年,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这位学者表示,"在科技震荡中,我们需要带着敬畏持续探索,在实践与反思中寻找人与技术的平衡点。"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