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具备人类思维特征的“人工脑”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而是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奋力突破的目标。这一构想的核心,在于破解人类大脑的奥秘——其神经细胞数量超过千亿,与银河系恒星总数相当;而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点“突触”数量更是达到神经细胞的千倍,构成了一个由10的14次方个连接点组成的复杂网络。正是这些精密的神经环路,赋予了人类感知、意识、学习、记忆以及认知的能力。然而,大脑神经环路如何发育、如何实现功能,至今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因此,脑科学被视为探索自然与人类本质的终极领域,对维护脑健康、治疗复杂脑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将脑科学研究推向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度。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具有独特优势,科学家们正通过研究这些机制,设计出具备强大学习和运算能力的机器与算法。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更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仍面临重大瓶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指出,现有的人工智能仍停留在“机器”层面,其能力完全依赖于人类的预设。要实现真正的智能突破,必须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让机器具备“自我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人工智能依赖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但存在明显缺陷。例如,人脸识别和无人驾驶技术常因大数据未覆盖的“盲点”而出现失误。相比之下,人类大脑在关键时刻总能展现出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未来的智能技术必须实现人机融合,才能突破现有局限。
复旦类脑研究院成立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的突破口。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谁能够揭开大脑运作的秘密,谁就能在全球智能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研究院位于浦东张江,建筑外观如同一把展开的“大伞”,其交错的纹理象征着大脑的复杂网络。在这里,冯建峰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与行为的深刻联系:例如,前额叶和枕叶区灰质体积的减少与多动症症状的加重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大脑的奖惩机制,科学家们试图为人工智能引入类似的反馈系统,使其具备更高效的决策能力。
半个世纪前,科幻电影《未来世界》曾让观众惊叹于拥有“人脑”的机器人的强大与可怕。如今,虽然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真正具备“思考”能力的智能体仍未出现。赋予人工智能以“人性”,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也是复旦类脑研究院当前的核心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