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成都快闪体验站打破局限,自动充电机器人迈入全民共享“平权”新篇

时间:2025-09-18 18:59:18来源:机器人应用情报编辑:快讯团队

新能源智驾浪潮下,自动充电机器人技术正经历从“高端专属”到“全民共享”的关键转型。近日,成都环贸ICD落地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快闪体验站,以“跨车型、无门槛”的服务模式,打破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技术壁垒,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变革提供了创新样本。

长期以来,自动充电机器人因技术适配复杂、服务精准度要求高,主要部署于高端或特定品牌车型。这种“高端先行”的推广策略虽能保障初期技术稳定性,却导致中低端车型用户难以接触前沿科技。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中低端车型占比超七成,技术普惠的迫切性日益凸显。

成都快闪体验站的运营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该站点采用万勋科技“柔韧充”解决方案,通过全球首创的Pliabot®柔韧机器人技术,构建“仿生柔韧臂+具身AI”柔性架构。其软材料仿生肌肉构成的柔韧臂以流体驱动,模拟人类手臂的柔性动作,结合视觉与触觉AI校错系统,可精准识别不同车型充电口,实现跨品牌、跨车型的无差别服务。自运营以来,该站点已累计服务超500车次,覆盖极氪、小米、特斯拉、理想、比亚迪等20余个主流品牌,车型价格跨度从10万元级家用车到百万元级豪华车。

技术普惠的背后,是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体验站面向所有新能源车主开放,无论驾驶豪华品牌还是普通家用车,甚至出租车,均可享受“即到即充”的便捷服务。这种“无门槛”模式不仅扩大了技术受益面,更通过实际运营数据加速技术迭代。例如,柔韧臂的流体驱动系统可根据不同车型充电口位置动态调整力度,避免传统机械臂因刚性过强导致的接口损伤,充电成功率提升至99.7%。

从市场反馈看,技术普惠已初见成效。一位驾驶大众ID.4的车主表示:“以前觉得自动充电是豪车专利,现在家用车也能用,充电时还能去商场购物,省时又省心。”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则算了一笔账:“每天充电两次,使用机器人比人工操作节省15分钟,一个月能多接十几单。”这些真实场景印证了技术平权对用户体验的实质性提升。

行业专家指出,自动充电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正从“技术验证期”迈入“规模应用期”。成都快闪体验站的实践表明,通过柔性架构设计、跨车型适配和公开化运营,可有效降低技术普及门槛。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充电方式从“手动任务”向“无感服务”的变革已不可逆,而技术普惠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