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延续增长态势。当月乘用车产量达250万辆,环比增长9%,同比增长12.5%;销量达254万辆,环比增长11.1%,同比增长16.5%。从累计数据看,1-8月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833.8万辆和1838.4万辆,同比增幅均达13.6%以上。值得关注的是,8月乘用车出口量达53.3万辆,同比增长21.8%,显示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在细分市场方面,客车领域同样传来积极信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国客车批发销量达4.47万辆,同比增长11.63%,环比增长7.43%。其中轻型客车以3.47万辆的月销量领跑细分市场,占比达77.6%。从累计数据看,1-8月客车总销量达35.15万辆,同比增长6.48%,显示出公共交通领域需求的稳步复苏。
产业整合方面,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度变革。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显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New Territory Technology、深圳市卓驭科技于9月22日达成股权交易协议。交易完成后,一汽股份将持有卓驭科技35.8%股权,与原控股方New Territory形成共同控制格局。这家专注于ADAS系统的科技企业,其股权结构变更标志着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融合进一步深化。
在新能源领域,企业动态引发市场关注。针对网络热传的"电池热失控弹射技术",均胜电子于9月22日发布声明,明确否认与所谓"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存在技术合作。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技术演示方麦特集团旗下拥有威力狮、奔腾等汽车后市场品牌,但与均胜电子无业务关联。同日,理想汽车CEO李想通过社交平台澄清,明确表示公司没有"理想i7"车型的研发计划,回应了市场相关猜测。
跨国合作领域传来新进展。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与东南亚出行平台Grab宣布,将在新加坡榜鹅地区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i.R。该项目获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选定,初期将部署11辆自动驾驶车辆,沿两条指定路线为居民提供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首次系统化进入东南亚消费市场。
传统豪华品牌也在调整战略布局。保时捷股份公司9月22日宣布,将重新评估电动化进程,原定2030年代推出的纯电动平台研发计划将调整时间表。公司表示将延长现有内燃机车型生命周期,并计划推出定位高于Cayenne的全新SUV系列,首期车型将搭载内燃机及插电混动系统。该决策旨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但预计短期内将产生额外折旧费用。
在资本市场层面,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9月22日回应巴菲特减持事件时表示,股票买卖属正常投资行为。他特别感谢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自2008年以来的长期支持,强调企业更看重17年合作带来的战略价值。数据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自2022年8月开始减持,至2024年6月持股比例已降至5%以下。
新势力阵营持续扩张。天眼查信息显示,合肥星河智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完成注册,注册资本2000万元。该公司由星河智联全资控股,后者股东包括科大讯飞旗下云创科技、广汽资本及广汽埃安等。其经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集成电路销售等前沿领域,显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