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物理载体,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河南投资集团、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中原科技城近日联合宣布,国内首个具备异构训练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中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创新平台将通过构建全要素产业生态,为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中原方案”。
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产业面临三大瓶颈:高质量训练数据匮乏、真实场景覆盖不足、产业链协同效率低下。国地中心智能训练事业部负责人李庆展比喻道:“训练场就像机器人的‘驾校’,在这里它们能系统学习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虽已达每万人322台,但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场景适配率不足15%,亟需创新基础设施突破。
该训练场以“三个全国第一”重构产业格局。首创的“三体模坊”创新空间采用“前店后场”模式,整合机器人4S体验中心、异构训练舱、AI教育工坊、柔性制造基地和创客孵化器五大功能区,形成从研发到商用的完整闭环。这种全要素集成模式,使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40%以上。
作为中部首个异构训练平台,该项目创下三项行业纪录:95台人形机器人同步部署规模全国领先;依托河南农业、制造、物流等12大优势产业开发的20余个真实场景,场景丰富度位居前列;从规划到投用仅用40天,刷新同类项目建设速度。目前训练场已实现“数据采集-算法优化-场景验证”的完整闭环,每日可生成超过2TB的高质量训练数据。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训练场首推机器人4S服务体系,构建“场景入口+训练核心+服务纽带”的生态架构。通过提供定制化训练方案、算法验证服务和场景优化方案,已与12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单台机器人训练效率提升60%,维护成本降低35%。这种服务模式正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中原科技城的产业布局成效显著。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为龙头,带动中原动力、卓益德等企业形成集群效应。目前区域已集聚数据与人工智能企业400家,其中14家获评郑州市重点企业,2个园区认定为省级数据产业基地。在“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下,12个应用场景入选省级典型案例,7个行业赋能中心获批建设,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
技术突破方面,训练场研发的异构协同训练系统,可同时支持双足、轮式、仿生等不同构型机器人的并行训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真实场景训练效率提升3倍。在农业场景中,机器人已实现番茄精准采摘准确率92%;在康养领域,助老机器人服务响应速度达0.8秒,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产业生态构建上,训练场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年培养专业人才500余名。设立的10亿元具身智能产业基金,已投资12个创新项目,带动产业链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这种“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区域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