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PICO联合中央美术学院、英特尔共同发起「AI赋能下的艺术、教育与产业生态论坛」,汇聚全球顶尖科技企业、艺术学府及行业先锋,共同探讨技术革新对艺术创作、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影响。这场跨界盛会不仅展示了AI在视觉生成、超高清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更通过虚拟展览、数字活化等实践案例,为艺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范本。
英特尔作为技术支持方,在论坛上展示了其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在艺术创作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搭载该处理器的AI PC设备,通过智能抠像、文生图、AI辅助剪辑等功能,将内容生产效率提升数倍。以商业人像拍摄为例,传统流程需耗时一至两个月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成片输出的全链条,而借助midjourney生成参考图、lora专项训练及comfyui精准控制,设计师仅需两三天即可完成整套方案落地。这种效率跃迁不仅重构了设计工作流程,更迫使创作者从技术执行者转向美学思考者——通过提升审美判断力、拆解创作需求、沉淀可复用方法论,实现AI工具与人类创造力的深度协同。
视觉生成模型的迭代正推动艺术创作进入新维度。火山引擎专家赵思杰指出,当前技术已实现多场景落地:在电商领域,通过融合文本指令、商品图与扩展模型,可精准生成营销素材;在双目视频领域,模拟人眼视差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立体内容;在内容出海场景中,支持多语言译制与动漫风格转换,赋能短剧二次创作。更值得关注的是,"理解与生成统一大模型"与"World Model"两大技术方向,将为实现多模态内容精准生成、构建实时交互虚拟场景提供核心支撑。
技术赋能的触角正延伸至超高清视听领域。京东方中联超清推出的「魔屏AI一体机」,集成AI旅拍、智能选片、即时打印等功能,已在43个景区落地应用。该设备通过8K超高清采集与AI算法优化,不仅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影像服务,更推动文旅行业向智慧化转型。这种"技术+场景"的创新模式,印证了AI在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潜力。
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任张文超提出"数据集创作"新范式——将河流动态、人类行为、叙事演变等现实数据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通过数据混排与再生成拓展想象边界。在2025届毕业季虚拟展览中,北京灵境世界科技利用三维重建、2D转3D算法与超写实VR场景,打造出可交互的元宇宙艺术空间,配合MR任务系统与AR寻宝玩法,重新定义了观展体验。这种技术驱动的教育创新,正在培养既懂艺术表达又掌握技术工具的复合型人才。
文物活化实践则展现了AI的文化传承价值。以法海寺壁画数字化项目为例,通过高精度扫描、3D建模与AI艺术化处理,历史场景得以鲜活复现,数字化角色互动设计更让观众深度理解文化内涵。这种"科技+文物"的跨界尝试,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数字化新路径。
论坛圆桌环节,学者与从业者围绕技术伦理展开深度对话。中央美院人工智能工作组吴小虎指出,当艺术家转型为"元风格"构建者,与AI形成协作智能体时,艺术教育必须从技能训练转向概念思维培养,在守护手工温度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AI工具的使用边界。这种平衡术,将成为未来艺术创新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