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郑国霖身着龙袍在西安某景区说出经典台词时,现场游客的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这位曾因塑造“李世民”形象深入人心的演员,如今以景区NPC身份与游客互动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引发过亿次曝光。与此同时,广东某景区内,苑琼丹身着古装演唱粤语老歌的场景被游客手机镜头反复捕捉,70岁的寇振海挥动长鞭重现《情深深雨濛濛》经典桥段,让中老年游客集体陷入“回忆杀”。这些被冠以“过气明星景区打工”标签的现象,正在社交平台掀起两极化讨论:有人感叹“明星沦落”,更多人则认为“凭本事吃饭无可厚非”。
影视行业寒冬与文旅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明星与景区的“双向奔赴”实为结构性矛盾的破局之举。据演员史元庭透露,2025年上半年其仅有4天拍摄工作,郑国霖也坦言因年龄增长面临角色重复困境。当前影视市场开机项目锐减,资本向头部流量艺人集中,导致中腰部演员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拥有国民度、演技与“情怀滤镜”的艺人,在传统影视领域遭遇“结构性失业”后,急需寻找新的职业出口。
景区转型的迫切需求恰与明星困境形成完美互补。传统“门票经济”式微,游客对互动性、情绪价值的追求迫使景区创新。短视频平台百万级广告投放效果有限,头部网红单次推广费动辄数十万且转化率不稳定。而明星NPC的引入,既解决了景区内容创新难题,又以较低成本实现精准引流。某景区负责人透露,某古装明星驻场后,门票销量单周激增150%,停车场需临时增派管理人手,这种营销效果远超常规投入。
明星NPC的流量价值远不止于现场互动。当“高高在上”的演员突然出现在景区与游客开玩笑、拍合照,这种身份反差本身就构成传播爆点。马景涛在宋城景区“咆哮式”表演、郑国霖穿龙王装与游客嬉闹的片段,经短视频传播后持续引发话题。对游客而言,花一张门票钱既能实现“情怀圆梦”,又能获得社交平台炫耀资本,这种体验性价比远超普通景区项目。
然而,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隐患逐渐显现。部分景区陷入“明星依赖症”,合约到期后客流量断崖式下跌。真正具有前瞻性的景区开始探索“借流养流”模式:某少数民族景区通过明星引流包装本土素人员工,打造出比二线明星更具号召力的“网红导游”团队;有武侠主题景区将明星经典角色改编为沉浸式剧本杀,明星离场后该场景仍保持高人气;更有景区邀请明星深度参与短视频创作,使个人标签与景区内容深度绑定,形成可持续的内容资产。
这种转型背后折射出文旅产业的深层变革。流量带来的短期热度需转化为长期品牌价值,明星NPC的“点火”效应需配合景区自身内容升级。当某景区将明星驻场视频播放量推至千万级时,同步推进的本土文化解读、沉浸式体验设计等举措,正在构建脱离明星IP的独立吸引力。正如行业观察者指出,景区价值不应由是否请得起明星定义,那些能将流量转化为内容创新能力的景区,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
在这场明星与景区的共舞中,各方都找到了新的生存逻辑。对演员而言,放下身段换来的是更广阔的表演空间;对景区来说,借力明星实现的是转型升级的跨越;对游客来说,低成本的情绪满足成为新的消费动力。但当热闹退去,真正决定景区生命力的,仍是其能否构建独特的文化体验、持续的内容创新能力,以及脱离明星效应后的独立运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