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领域再创佳绩,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备案与登记数量“双破百”的城市。截至9月30日,该市新增10款完成备案的生成式AI服务,累计备案总数突破102款。这一突破不仅体现了上海在AI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国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新增的10款服务覆盖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领域,应用场景涵盖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例如,某款面向金融领域的AI服务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时分析市场数据,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另一款教育领域的AI服务则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个性化辅导方案,推动“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地。这些服务的提供方既包括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也涵盖了上海本地的独角兽企业和高校科研转化平台,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科研机构支撑”的创新生态。
上海能够实现“双破百”的目标,得益于其长期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全周期支持。早在生成式AI技术兴起之初,上海便出台了《上海市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办法》,从技术研发、场景落地、安全监管和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构建支持体系。在技术研发方面,设立亿元级专项基金,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突破大模型训练和算力调度等关键技术;在场景落地方面,打造“AI+制造”“AI+医疗”“AI+城市治理”等12大重点应用场景,推动备案服务在实体经济中的规模化应用。目前,上海已有超过60%的备案生成式AI服务进入商用阶段,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医疗服务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安全监管方面,上海建立了“备案+监管+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既保障了AI服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又为企业创新预留了充足空间,实现了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不仅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生成式AI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规范,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制度性成本。
随着备案服务的持续扩容和场景应用的不断深化,上海已形成涵盖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解决方案的完整生成式AI产业链,产业生态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这一成果不仅吸引了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上海,也为我国在全球AI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