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至30日,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作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核心板块,在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圆满举办。这场以“产业为根・数智赋能・融合共生”为主题的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及教育领域的数百位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展开深度对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李荪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的“倒三角”产业链结构理论,成为本次大会最具突破性的观点。
李荪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独特形态:顶层聚集着规模庞大的AI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群体,其数量足以覆盖全球人口;第三层分布着激烈竞争的AI组件及应用开发商;第二层由云服务与基础设施企业构成;底层则是被少数寡头垄断的硬件供应商。这种结构形成了“应用场景丰富但技术根基薄弱”的鲜明对比——从智慧医疗的影像诊断到低空经济的航线规划,中国已在40余个行业实现AI规模化应用,形成全球最庞大的落地场景库。
但产业链的失衡问题同样显著。数据显示,全球AI产业80%的利润流向底层硬件厂商,仅芯片巨头NVIDIA就占据行业总收益的6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应用层企业虽数量占比达72%,却普遍面临“人人能做、盈利困难”的困境。李荪指出,这种困境源于三重技术短板:高端算力芯片90%依赖进口,原创算法突破率不足15%,工具链自主化程度仅达43%。第三层应用厂商的“红海竞争”更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跌破8%,价格战频发。
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李荪提出“人工智能+”战略,主张通过场景驱动实现技术突围。其核心逻辑在于构建“应用-技术-再应用”的闭环:当智慧医疗场景对影像识别精度提出更高要求时,市场需求将倒逼算法框架优化;当智能制造需要更稳定的工业大模型时,技术迭代压力会促使底层架构升级。大会展示的实践案例印证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某医疗AI企业通过与全国300余家医院合作,积累超过200万例临床数据,研发出准确率达98.2%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相关技术已反哺至算法框架优化。
北京市的人才培育体系为战略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大会发布的《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显示,全市已建成63个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覆盖人工智能等14个职业方向,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超1万人。近三年通过高级研修班培育的4000余名高层次AI人才中,700余位首席数字官已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核心力量,其主导的项目平均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0%。
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仍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李荪强调,破解“倒三角”困局需要既懂行业痛点又通技术原理的跨界人才。清华大学首席数字官CDO项目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解决方案:该项目跨计算机、医学、管理三大学院授课,采用企业真实案例教学模式,其打造的“首席数字官百人会”已促成3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这种“学科交叉、产研融合”的育人模式,正在重塑中国AI产业的人才供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