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的“全固态电池智能制造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电池制造企业、整车厂商、工艺装备供应商及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全固态电池全链条制造技术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制造需突破四大方向:材料界面认知、规模化技术路线、半固态工艺衔接及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路径。他强调,解决粉体团聚、气密性控制等核心问题,需通过精密模块化设计与可控剪切分散技术实现装备升级。
针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业化难题,广汽埃安史刘嵘、蜂巢能源苗力孝、四川赛科动力朱高龙等企业代表指出,固固界面接触不良、材料稳定性不足、电解质膜致密化困难等六大挑战,需从离子传输效率、成本控制、批次稳定性等全生命周期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与会专家认为,硫化物体系虽具备高离子电导率优势,但规模化制造仍需突破加工适配性与安全可靠性等瓶颈。
在工艺装备创新领域,江苏红运智能装备总经理吕柏良提出,通过密闭气氛管理与模块化设计可显著提升电池一致性;常州华彩新能源仵千里则强调,需针对性开发匀浆、涂布等关键装备以保障膜性能稳定;苏州德龙激光徐海宾介绍,超快激光技术可解决硅基负极易燃、电解质高韧性等制造难题,推动量产进程。
邢台纳科诺尔付博昂宣布将实施“材料+工艺+设备”一体化方案,加速产业化落地;深圳市联赢激光柏国建提出,激光加工与UV打印技术可破解极片绝缘处理难题;东莞光亚智能曾志永则分享了脉冲化成、AI容量预测等创新技术,推动固态电池向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
研讨环节聚焦设备开发、制造工艺与上车应用等热点,一汽、东风、比亚迪等企业技术人员探讨如何利用AI大模型与高质量数据协同驱动工艺装备研发。与会者一致认为,需通过标准化与智能化双维度赋能,突破制造环节技术壁垒。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总结中指出,当前产业已进入全固态电池发展新阶段,技术精密化与系统复杂化要求更高。他强调,需借鉴锂电池领域成功经验,通过材料体系创新与工艺装备深度协作,实现“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迭代。此次研讨会的深度交流为产业化推进指明了方向。
会议同期,由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及装备联盟发起的“全固态电池智能制造平台”正式成立。该平台将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的优化升级,为贯通全制造链条核心技术提供创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