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发表文章,对9月新能源车型的技术发展路径与新品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呈现显著提升趋势,其中纯电动车型的进步尤为突出。2018年至2023年间,纯电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持续攀升,成为行业技术突破的核心指标。
根据预测,2025年国内纯电动乘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将达到528公里,较2020年的425公里增长103公里。这一变化反映出技术迭代对产品性能的实质性推动。具体来看,2025年市场将涌现更多续航在300-400公里区间的纯电动车型,而300公里以下车型的投放量将大幅缩减。同时,续航超过600公里的高端产品数量持续增加,技术升级成效显著。
在混合动力领域,插电式混动车型与增程式车型的续航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插混车型的平均纯电续航里程达137公里,其中100-200公里区间成为主流;增程式车型的平均续航则达到205公里,显示出差异化技术路线的优势。两类车型通过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装车应用,实现了续航能力的突破性提升。
电池技术层面,纯电动车的能量密度提升虽在前期进展缓慢,但2025年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技术突破逐渐显现。130-140瓦时/公斤能量密度的车型占比显著提高,反映出产品脱离补贴依赖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实际效果。
能耗表现方面,300公里以上续航的纯电动车型百公里电耗普遍控制在13度左右,长续航车型的能耗增加并不明显。相比之下,插混和增程车型的电耗水平较高,其中百公里耗电超过20度的狭义插混车型占比较大。这一差异体现了不同技术路线在能源利用效率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