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一个名为“AI劳动力市场”的新兴领域正悄然兴起。与传统展示AI模型能力的平台不同,这类市场让智能体(AI Agent)真正成为可被雇佣的“数字员工”,用户不仅能付费调用其能力,还能参与智能体的交易与分成。其中,全球首个主打这一概念的平台MuleRun(中文名“骡子快跑”)引发行业关注,试图将AI从工具升级为可流通的“数字劳动力”。
MuleRun的核心逻辑是构建一个“智能体商城”。用户可在平台上创建、发布或调用不同类型的AI Agent,这些数字助手覆盖图像生成、视频处理、内容创作、网页操作、游戏代练、投资研究等场景。以游戏领域为例,某智能体甚至能通过模拟键鼠操作、调用GPU资源,在Windows环境下自动完成《崩坏:星穹铁道》的刷图任务——这类复杂操作依赖传统浏览器自动化或无状态接口几乎无法实现。平台采用积分制付费,新用户注册即获2000积分,单次调用智能体通常消耗不超过100分。
为满足多样化需求,MuleRun推出三级增值服务:基础免费版仅支持1个并发会话、10GB月清存储空间,且模型访问受限;每月19.9美元的Plus套餐将并发数提升至5个,存储扩容至100GB,并开放API、MCP密钥及优先访问权;99.9美元的Pro套餐则支持30个并发会话、1TB存储,提供电子邮件与工单支持。企业用户需联系销售定制方案,可享受私有代理、按使用付费的资源分配及专属运行环境。
平台生态的闭环设计是其关键创新。MuleRun嵌入变现机制,允许智能体制作者通过用户调用获得分成,形成“能力提供-收益分成-用户付费”的正向循环。技术层面,其核心优势在于“持久运行时环境”(Runtime)——区别于传统沙箱或短会话模式,MuleRun为智能体提供定制化执行环境,支持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安装软件库、跨任务状态保持,甚至配置自定义运行参数。这种设计使智能体更接近“真实数字员工”,而非仅限于浏览器交互或API调用。
尽管MuleRun在短期内通过“快速铺设+场景下沉”策略吸引了一批用户,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平台需从零构建用户社区与信任体系;另一方面,高成本的隔离环境、复杂的安全管控及资源调度机制推高了运营门槛,如何制定与价值匹配的定价策略成为难题。第三方流量统计平台SimilarWeb显示,MuleRun今年8月全球访问量仅2.5万次,排名81万开外,中国区排名7.9万,用户规模与头部平台存在显著差距。
更严峻的威胁来自行业巨头。OpenAI近期在开发日活动中宣布,ChatGPT已开放对第三方应用的直接支持,用户可在聊天界面调用Canva、Zillow、Booking.com等服务完成任务,无需切换应用。例如,通过ChatGPT可一键生成宠物业务海报并制作推介文稿,或查询房源并生成互动地图。OpenAI计划年内上线应用审核与变现机制,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与生态优势,可能对MuleRun等初创平台形成降维打击。税友股份亿企赢CEO王安笑曾指出,AI产品的付费意愿取决于用户能否直观感知降本增效效果,而MuleRun目前尚未证明这一点。
有媒体报道称,阿里云曾参与MuleRun早期投资,但具体金额与时间未公开。作为AI Agent领域的先行者,MuleRun的创新在于将智能体能力封装为可交易的商业单元,推动其模块化与市场化。若能构建活跃的开发者-需求方生态,平台或有望成为AI Agent领域的“淘宝”。然而,在技术、市场与生态的多重博弈中,初创平台能否突破巨头围剿、形成长期护城河,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