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申报的“驱动总成和车辆”专利正式对外公布,公开号为CN120728947A。该专利申请于2025年8月提交,标志着这家新兴车企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结构优化提升车辆空间利用率与综合性能。
专利核心聚焦于驱动总成的革新设计。研发团队采用环状定子结构,配合内外径差异化的双转子系统,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集成多转子的技术突破。这一设计通过简化定子数量及支撑结构,大幅压缩了驱动模块的体积。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紧凑的驱动总成可为电池组布局腾出更多空间,既有助于提升续航能力,也能优化车内乘坐体验。以传统三电系统为例,驱动模块体积的缩减可直接转化为电池容量的扩展空间,为续航里程的提升提供物理基础。
从行业视角看,这项技术或引发连锁反应。其他车企可能借鉴其模块化设计理念,推动驱动系统向轻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紧凑型驱动总成不仅能降低车身重量,减少能耗,还能为车辆造型设计提供更大自由度,例如降低车身重心以改善操控性,或优化空气动力学造型以提升能效。这种技术路径与当前行业追求的“高效能、低能耗”趋势高度契合,可能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竞争的新焦点。
天眼查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科技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累计申请专利2575项,注册资本达10亿元。公司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还通过参与568项行政许可项目及多个招投标活动,展现出强烈的市场拓展意愿。这种“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策略,使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业内人士指出,驱动总成专利的公布,进一步强化了小米汽车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为其后续产品竞争力奠定基础。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期,技术迭代的速度正在加快。除驱动系统外,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固态电池商业化、L4级自动驾驶落地等议题均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小米汽车的这项专利,恰逢其时地展现了通过结构创新解决空间与性能矛盾的可能性。未来,如何将单一技术突破转化为系统级优势,或将成为车企决胜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