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本土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持续突破。据权威机构统计,2025年上半年,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10.5%的市场份额(含旗下品牌埃斯顿酷卓)连续两个季度领跑国内市场,成为出货量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同期,国产机器人品牌整体市占率提升至55.3%,较2024年全年增长约5个百分点,在超过95%国际品牌参与的激烈竞争中展现出强劲势头。
技术平台的迭代升级成为埃斯顿突围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初,企业推出新一代开放式控制平台NGC,并在德国Automatica展会上发布支持二次开发的ERI(Estun Robot Interface)操作系统。该平台集成多类API接口、开发套件及SDK工具,实现4ms级实时通信,支持多机器人协同、外部轴联动及视觉、力控传感器深度集成。专家分析,此类开放架构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焊接、打磨、无序抓取等复杂场景中的部署效率,部分应用通过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与轻量化AI算法,已实现“免示教”编程,推动工业机器人从执行设备向具备自主判断能力的“工业智能体”转型。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埃斯顿构建了“水平+垂直”的解决方案体系。2025年7月,其防爆型喷涂机器人通过行业认证,标志着企业完成金属加工领域从压铸、冲压、折弯到焊接、打磨、喷涂的全工艺链覆盖。目前,其解决方案已渗透至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领域,并逐步向汽车制造高端场景延伸。在汽车覆盖件冲压、白车身焊装、结构件焊接及总装等环节,企业通过“模块化菜单式”方案配置,兼顾技术统一性与应用灵活性,推动业务从单机销售向系统集成转型,以此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
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则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截至2024年底,埃斯顿已在全球设立75个业务网点,2025年7月波兰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形成中国5大、海外3大生产基地的产能网络。通过整合收购的Cloos、M.A.i.等海外企业资源,企业践行“Local for Global”模式,从产品出口转向本地化运营,增强对海外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这一战略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国际化能力迈入新阶段。
市场趋势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呈现三大特征:AI与端侧智能技术的融合加速,提升设备易用性与部署效率;应用场景从广度扩张转向深度落地,工艺知识成为竞争关键;国产厂商在技术、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方面持续追赶,与外资品牌形成更趋平等的竞争格局。尽管宏观经济波动和终端投资意愿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但以埃斯顿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升级,推动产业竞争逻辑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单机性能比拼转向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