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上海科研团队为绒螯蟹“寻根”:厘清家族系谱,助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时间:2025-10-10 11:35:21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寒露时节,蟹香四溢。新民晚报《节气版·十万个为什么》栏目曾邀请河蟹专家,探讨大闸蟹“西风响才好吃”的奥秘。事实上,这种美味水产背后,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科学故事。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权威期刊《基因组、蛋白组和生物信息学》发表研究成果,为绒螯蟹属动物绘制出清晰的“家族图谱”,解开了这个经济甲壳类动物的演化之谜。

绒螯蟹属是东亚特有的甲壳动物类群,包含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三个主要物种。其中中华绒螯蟹就是广受食客喜爱的大闸蟹,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辽河等流域,并已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日本绒螯蟹栖息于日本本岛周边水域;合浦绒螯蟹则独居广西南流江流域。这三种螃蟹外形极为相似,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存在争议,缺乏分子遗传学证据的支撑,导致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覆盖东亚主要分布区的系统研究。科研团队采集了7个地理种群的139个个体样本,通过表型性状分析与群体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构建了绒螯蟹属的完整演化树。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约在1484万年前分化为独立物种,此后两个支系分别向南北方向扩散,并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基因交流,形成了两个杂交群体。

其中南方杂交群体演化出合浦绒螯蟹这个新物种,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一年即可性成熟,表型特征与亲本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杂交群体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海参崴水域,目前仍处于野生状态。研究还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为适应本地环境,演化出独特的基因组结构。例如闽江水系的绒螯蟹群体,就形成了与温度调节相关的特殊基因组合。

这项研究不仅厘清了三个物种的分类地位,还证实杂交在物种形成和地域扩散中的重要作用。科研人员鉴定出多个与温度适应、繁殖调控等生态功能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些发现为绒螯蟹的精准育种和高效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基因组信息,可以筛选出更适应特定水域环境的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成功率。

在应用研究方面,上海海洋大学已取得显著成果。该校王成辉教授团队培育的“江海21”大闸蟹品种,成为上海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目前上海地区大闸蟹良种覆盖率已达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养殖产业形成特色布局:浦东、崇明、宝山、松江四区构成核心产区,青浦、金山两区作为产业延伸带,共同推动“上海大闸蟹”品牌建设。这种科学化的产业布局,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