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从“单打独斗”到“专家团队”:Mobvisita蔡超解码多智能体协作新趋势

时间:2025-10-16 18:31:04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体”(Agent)的概念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焦点。然而,单一智能体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常因推理链条过长、能力边界模糊和执行效率低下而受限。在此背景下,多智能体协作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范式应运而生,通过构建具备专业能力的智能体团队,实现复杂任务的高效协同,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方式。

多智能体协作与单一大模型代理的本质区别是什么?Mobvisita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蔡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单一大模型代理更像‘全能助理’,适合处理领域单一、任务明确的工作;而多智能体协作则如同‘专家团队’,通过任务分解、交叉验证和角色分工,能够高效应对复杂挑战。”这种模式直接解决了大模型在上下文限制、推理错误传递和幻觉问题上的短板。当单一模型面对复杂任务时,往往因能力边界而力不从心,而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将任务拆解为独立子任务,并分配给不同专长的智能体,既控制了任务复杂度,又通过智能体间的交叉验证提升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多智能体协作的兴起,源于市场对智能体应用需求的扩展以及当前大语言模型(LLM)的技术局限。蔡超指出,随着企业期望AI处理更复杂、多元的业务场景,单一模型的能力瓶颈日益凸显。多智能体协作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通过任务分解和角色分工,巧妙绕过了大模型的技术瓶颈。这种技术范式不仅反映了市场对高效AI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技术演进对产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即将举办的2025 QCon技术大会上海站上,多智能体协作已成为核心议题,反映了业界对这一方向的广泛认可。蔡超将在大会上分享主题为《从Copilot到Autopilot:Multi-Agent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的演讲,深入探讨多智能体协作的前沿技术难点、应用前景与产业趋势。

多智能体协作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根据具体业务场景,抽象出合理的角色分工与组织结构,并进行有效的任务拆分。蔡超强调,相比通信协议或单个智能体的推理能力,多智能体协作的本质是一个“组织设计”问题,需要确保不同智能体的能力互补,避免冲突与冗余。由于协作流程具有高度动态性,如何在运行中进行调优与协调,也是落地应用的一大挑战。

在智能体协作框架的选择上,蔡超比较了CrewAI和LangGraph的实践优势。CrewAI以角色为基础的高度结构化设计,更符合人类对团队协作的直觉认知,适用于企业业务场景的抽象;而LangGraph通过状态图建模工作流程,学习曲线较高,但更适合需要严格可控的复杂流程应用。他建议,常规企业应用场景可优先考虑CrewAI,而要求严格控制复杂流程的场景则可选择LangGraph。

多智能体协作的落地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上,系统难以像传统软件那样保证确定性和可复现性;成本上,更多试错和迭代增加了投入;组织上,需要重新适应“自主协作”的工作方式;安全上,智能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如代码生成及执行、智能体交互,都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蔡超指出,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慎重选择切入点,避免一味追求新技术。

在安全与合规方面,多智能体应用本质上仍是一个软件系统,需遵循常规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合规性要求。但生成式智能体的引入带来了额外挑战,例如代码生成与执行可能导致潜在安全漏洞,跨系统或跨组织边界的Agent交互也可能引入认证、传输安全以及恶意攻击等问题。实践中,需通过沙箱环境、严格的权限管理、人工审核等手段降低风险,确保协作不会成为新的攻击面。

对于多智能体协作的效率与可靠性评估,蔡超认为,任务完成时间和Token消耗是衡量效率的关键指标,而准确率和一致性则是可靠性的重要标准。目前业界已有不少评估单智能体或多智能体的基准测试,但企业实践中更有价值的是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设计自有基准,以衡量真实应用场景下的表现。

在产业生态方面,蔡超观察到,多智能体系统中不同Agent可根据角色和任务特点选择不同模型,无论是开源还是闭源。大量Agent框架本身是开源的,这使得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在闭源模型基础上构建开放、可扩展的智能体生态,实现“能力由闭源模型提供,创新由开放生态驱动”的格局。他认为,这种“闭源大模型+开放式多智能体生态”的结合已成为常态。

对于企业CTO和技术团队而言,多智能体协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来看,它更可能作为企业现有系统的“增强工具”,辅助决策、自动化协作和优化人机混合工作流;长期来看,随着大模型能力、智能体基础设施和协作框架的成熟,它有望演变为构建软件系统的新范式。蔡超建议,此时入局多智能体协作赛道,不仅能在应用层快速积累实践经验,还能在组织层面提前培养“智能体化”的系统思维,占据未来竞争优势。尽管生态仍在快速演化,标准化不足与成本控制是短期挑战,但早期探索的价值远大于观望。

更多热门内容
荣耀推出首款AI概念机ROBOT Phone,融合机器人技术与影像功能
10月15日,荣耀公布了首款AI概念机ROBOT Phone的外观视频,这是一款集AI大脑、机器人行动力与影像功能于一体的手机。 李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在荣耀的定义中,智能手机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i…

2025-10-16

从AI Phone到Robot Phone:荣耀Magic8系列如何开启手机进化新篇章
全新MagicOS 10 系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打造的,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品牌的 AI 功能堆砌,荣耀 YOYO 的“自进化”能力,是可以带来越用越懂你、无需手动设置、会“悄悄练级”、不断学习你的习惯的智慧体验…

2025-10-16

OpenAI携手博通:共筑10吉瓦定制AI加速器,开启AI发展新篇章
OpenAI和博通(Broadcom)宣布,将合作开发总算力10吉瓦的定制AI加速器。 OpenAI将负责设计加速器和系统,并与博通合作开发和部署。对于博通而言,这次合作巩固了定制加速器的重要性,并将以太网…

2025-10-16

万亿资本循环:AI资本盛宴下的杠杆游戏与未来增长谜题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英伟达投资OpenAI,OpenAI为甲骨文运营的数据中心付款,而甲骨文又从英伟达那里购置芯片的典型循环融资结构。 在这些公司里面,只有英伟达是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支持它用公司的账面去投资其…

2025-10-16

商汤科技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推进软硬件优化
商汤科技与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近日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深度协作,重点推进软硬件联合优化,共同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技术互补与资源整合,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国产化发展,提升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2025-10-16

华为《智能世界2035》:10万倍算力激增与9000亿智能体互联的未来蓝图
· AI智能体应用工程师 当五大基础技术的共振波穿透现实,当超级智能体开始“行万里路”,谁能率先在芯片多维创新、绿色能源革命、海量存储方案、智能体平台生态、空间网络基建中占据高地,谁就将主导智能世界的新秩序…

2025-10-16

商汤科技与寒武纪携手:聚焦软硬件优化,共筑AI产业开放生态新篇章
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实习记者 刘子瑶)央广财经记者自商汤科技(00020.HK)方面获悉,近日,该公司与寒武纪(688256.SH)签署面向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推进软硬件的联合…

2025-10-16

苹果M5正式发布:CPU多线程性能升15%,GPU图形性能提30%,AI计算能力达M4四倍
尽管核心数量没有变化,但苹果表示,这些M5的CPU的多线程性能相比M4提高了15%。 在GPU方面,M5配备了10核GPU,相比M4在图形性能上提高了30%,而且其每个GPU内核当中都嵌入了一个神经加速器,使…

2025-10-16

AI芯片需求火爆,台积电2025年Q3净利润同比增39.1%创新高,2纳米本季量产
今日,台积电公布了强劲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受AI芯片需求强劲推动,公司Q3净利润同比大增39.1%,超出市场预期并创下新高。 具体来看,台积电第三季度的营收为9899.2亿新台币,同比增加30.3%,环…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