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电动汽车“里程焦虑”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番的目标。这一行动计划聚焦充电设施数量扩张、空间布局优化及功能升级,旨在构建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充电网络。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806.3万个,相当于每5辆电动汽车配备2个充电桩;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突破6万个,为跨省出行提供保障。然而,公共充电网络仍存在区域不均衡、功能单一等问题,例如农村地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排队现象频发。
针对“数量不足”与“布局失衡”的痛点,行动方案提出双重目标:一是总量倍增,到2027年底全国充电设施增至2800万个,公共充电容量超3亿千瓦,可满足80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需求;二是空间优化,要求新建居住区100%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农村地区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实现乡镇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这意味着未来居民在家即可便捷充电,春节返乡充电难题也将得到缓解。
在提升充电效率方面,方案重点推进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计划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10万个为大功率(250千瓦以上)设备,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增设4万个“超快结合”充电枪(功率超60千瓦)。国家能源局指出,当前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难以满足节假日高峰期快速补能需求。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大功率设施可适配不同场景,为车主提供差异化充电选择。
充电设施的升级不仅服务于出行,更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节点。通过车网互动技术(V2G),电动汽车可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助力“削峰填谷”。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新增双向充放电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推动电动汽车从“用电终端”向“移动储能单元”转型。
据测算,行动方案的实施将带动充电设备制造与建设投资超2000亿元。从城市到乡村,从主干道到社区,一张智慧互联的能源网络正在铺开。充电桩不再仅是电力出口,而是通过双向能量流动,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分布式支撑,同时为绿色出行和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