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已突破5.15亿人,较2024年底激增2.66亿人,用户规模在半年内实现翻番,普及率达36.5%。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我国社会生活,核心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数据显示,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74.6%,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37.5%。该技术不仅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还在农业、工业、科研等领域展开创新实践,成为推动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从应用场景分布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覆盖问答、办公、娱乐、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其中,利用该技术回答问题的用户占比最高,达80.9%;日常办公、休闲娱乐等场景的用户渗透率也超过6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这一数据反映了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多样性的高度认可。
在技术创新层面,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8.58%,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郁林分析称,技术环境的持续优化使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已成为引领全球技术变革的关键力量。
刘郁林进一步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突破实验室阶段,形成能够支撑亿级用户、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应用正从“可用”向“好用”、从“试用”向“常用”转变。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技术能力的成熟,也为产业大规模落地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服务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红利正加速向更广泛群体扩散。报告认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迈向“深度实用”新阶段,技术成果将从少数专业领域延伸至社会各层面,成为推动包容性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