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2025年可控核聚变成果频出:中国“核聚变第一阵营”多元探索结硕果

时间:2025-10-21 18:54:18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近日,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聚焦“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突破,推出可控核聚变专题报道,展现了中国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显著成果。作为“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正通过多技术路线协同创新,加速迈向“核聚变第一阵营”。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其原理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一设想在中国已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2025年,中国核聚变研究频传捷报:1月,“东方超环”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66秒;3月,“中国环流三号”首次达成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亿度”突破;4月,新奥集团研发的“玄龙50U”装置完成全球首例百万安培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5月更实现秒级1.2特斯拉以上强磁场运行,刷新了球形环装置的国际纪录。

这些突破背后,是中国核聚变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从上游的高温超导材料供应商,到中游的装置设计与制造企业,再到下游的科研机构与运营主体,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例如,“玄龙50U”的微波加热系统、真空室、磁体等核心部件已实现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技术路线上,中国同步推进氘氚反应与氢硼聚变两条路径。氢硼路线虽面临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0亿度以上的挑战,但科研团队通过“阶梯加热”策略逐步突破:先利用变压器原理加热至数百万度,再通过微波技术提升至数千万度,最终借助中性束注入实现超高温环境。新奥集团技术负责人刘敏胜解释:“这一过程类似用更高温度的粒子‘点燃’等离子体,从而突破温度极限。”

目前,中国已形成“国家队+企业”双轨驱动的创新格局。国有科研机构主导基础研究,民营企业则聚焦技术转化与工程应用。以新奥集团为例,其在氢硼路线上的突破不仅推动了装置小型化,还为未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这种协同模式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核聚变竞赛中的竞争力。

随着“超级工厂”与“超级装备”的涌现,中国核聚变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例如,“玄龙50U”的强磁场与高温条件为氢硼聚变反应创造了理想环境,其国产化组件的研发也降低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这些进展为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成为解决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的关键方案。

更多热门内容
固态电池技术频传佳音:续航突破在望 寿命短板待解
而就在几天前,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新能源汽车的续航从最多500公里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这一过程分为软短路和…

2025-10-21

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微美全息布局多元技术路径探索AI新变革
同时,最近,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纷纷宣布获得制造业大单,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突破、业绩向好的捷报频传,赋能机器人需要广泛覆盖工业、家庭等多元场景,加快推动了机器人落地与交付。资料显示,机器人概念股微美全息(WIM…

2025-10-21

10万级国产人形机器人:尝鲜科技感还是等实用升级?先理清这三大价值
机器人在今年以前就有,只不过不是双腿那种形式,或者即便有双腿那种也是三四十厘米的小不点玩具一样的机器人。由于人形机器人现在初级阶段只专注于运动控制功能,由于成本和技术问题,还没有集成很多成熟的技术(比如语音,…

2025-10-21

IDC报告: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大增,2029年或破4000万台
10月20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AI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未来,随着产品形态持续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智能眼镜有望成为下一代人…

2025-10-21

浏阳烟花节无人机秀创双纪录,埃隆·马斯克转发视频引网友热议
10月21日消息,日前,在我国浏阳烟花节上一举诞生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是“世界上搭载烟花数量最多的无人机编队飞行”;二是以15947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刷新了“世界上单台电脑控制最多无人机同时升空”的纪录…

2025-10-21

江苏鼎汇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 注册资本达6000万 多家企业共同持股
【大河财立方消息】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10月20日,江苏鼎汇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爱林,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人工智能硬件销售、人工智…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