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全球范围内,SpaceX凭借可回收火箭技术实现了发射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在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显著突破。这一成功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火箭行业的经济模型,也为国内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SpaceX的发展历程堪称典范。自2002年成立以来,该公司经历了多次发射失败和资金危机,直到2008年成功发射“猎鹰一号”火箭才扭转局面。2015年,随着可回收技术的成熟,SpaceX的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进而推出了“星链”业务,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无死角覆盖的电信运营商。目前,SpaceX每年发射次数已超过130次,每枚火箭可重复使用30次,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的四分之一,毛利率超过80%。
相比之下,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在可回收技术方面仍存在差距。以长征五号为例,其运载能力与SpaceX的“猎鹰”系列相近,但单发费用和每公斤发射成本均约为“猎鹰九号”的三倍。国内企业目前正积极追赶,已有五家实体在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开展高空回收实验,技术进度整体处于SpaceX2014年中的水平。
在火箭类型选择上,固体火箭与液体火箭各有优劣。固体火箭发射速度快,适合军事用途,但比冲小、推力有限,难以发射大型卫星星座。液体火箭则比冲大、运载能力强,且燃料费用不足总成本的1%,回收后经济价值显著,因此成为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
深蓝航天是国内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该公司重点推进“星云一号”与“星云二号”两个型号的研发。其中,“星云一号”计划在春节前完成发射并同步开展回收实验,改进型将采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运载能力可有效替代国内年发射次数最多的长征二号丙火箭。而“星云二号”则瞄准大推力市场,发动机推力从当前的20多吨跃升至130吨,预计2027年实现首飞,计划将每公斤发射成本从目前的5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深蓝航天聚焦煤油体系,认为其效率更高且更适合回收。该公司从自研小推力发动机起步,已完全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深蓝航天在火箭总体设计、大幅变推力发动机研发、可控着陆控制系统等领域均有布局,并形成了全链条技术能力。
对于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可实现可回收的商业火箭公司数量,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在火箭回收领域真正有行动的企业共五家。若这些企业均能成功实现入轨回收,最终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稳定且低成本的发射能力”。其中,蓝箭航天、深蓝航天和星际荣耀因自主掌控发动机核心技术,理论上具备率先完成回收的条件。国家队某院凭借技术与资源实力,也被认为具备回收能力。
从市场需求来看,星网、垣信等星座运营方对发射服务的需求巨大。然而,国内商业火箭公司目前普遍因可靠性不足,暂未完全具备承接招标订单的资格。预计2026年民营公司暂难被委以重任,需先通过“三次连续成功发射”证明稳定发射能力,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订单。且一旦具备资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大概率会面临“订单接不过来”的情况。
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国内火箭企业是否应跟随SpaceX采用液氧甲烷加不锈钢的组合,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业内专家指出,液氧甲烷路径依赖成熟的全流量补燃发动机技术,而国内目前多数液氧甲烷发动机为开式甲烷类型,运载效率低,短期内难以突破。从应用场景看,近地轨道更适合液氧煤油路径,能高效满足卫星发射需求。SpaceX与中国航天在试错容忍度上差异显著,国内市场对失败的容忍度较低,这也影响技术路径推进节奏。
对于可回收火箭的供给进度和主要星座的需求进度是否会错配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火箭若无法实现回收,每公斤发射成本超5万元,难以支撑大规模卫星发射需求。只有将每公斤发射成本降至1.5万元以下,才能大幅降低总发射成本,推动卫星星座建设落地。因此,不存在所谓“错配”问题,若发射成本降不下来,既定的卫星发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商业航天的真正爆发点,在于哪家企业能率先稳定实现火箭回收并大幅降低成本。目前所有国内火箭公司的核心目标一致:在未来三年内具备规模化生产大吨位、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能力。星网、垣信等星座运营方,最终只会选择能稳定、低成本送卫星入轨的企业。尽管各企业技术路径不同,但最终都需向这一核心目标迈进,谁先达成,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享受需求爆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