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从赛场到车间:具身天工、天轶机器人“进厂”开启应用新征程

时间:2025-10-22 11:42:04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批曾经在赛场上崭露头角的“冠军选手”正悄然走进工业生产一线。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具身天工2.0与天轶机器人,近期在福田康明斯位于昌平的工厂内展开实景测试,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竞技场向产业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8月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具身天工Ultra以惊人速度摘得百米田径赛桂冠,天轶机器人则在物料整理赛中表现卓越。如今这两款明星机型正面临全新挑战——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物料搬运与精密装配任务。测试现场,天轶机器人精准抓取变形料箱的动作引发关注,其机械臂在接触箱体瞬间展现的稳定性,印证了研发团队“稳字当头”的设计理念。

实验室与生产车间的环境差异成为首要突破点。研发团队发现,工厂中使用了三至五年的周转箱普遍存在变形问题,箱内物品的随机分布更对感知系统提出严苛要求。针对这一痛点,基于“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开发的专用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使机器人具备泛化识别能力。客户通过低代码界面即可快速配置搬运任务,这种灵活部署方式显著提升了工业场景适配效率。

双足结构的具身天工机器人面临更复杂的力学挑战。当机械臂托举物品至高处时,重心偏移对腿部电机扭矩控制提出极高要求。工程师金书阳透露,当前单箱搬运耗时约1分半钟,团队正通过优化下肢运动算法提升稳定性。在发动机进排气门整理任务中,机器人需应对毫米级精度装配需求,深度学习视觉系统与力控传感器的协同工作,确保了精密部件的无损操作。

作为全球“灯塔工厂”的典范,福田康明斯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理想试验场。智能制造主任黄运保指出,机器人需满足稳定安全、生产节拍适配、人机协同友好等核心标准。物料搬运场景因其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成为首批应用试点。当前测试数据显示,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70%以上的搬运作业,显著降低操作差错率。

双方制定的分阶段实施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第一阶段实现通过移动端APP或语音指令的自主作业,第二阶段将打通与MES生产执行系统的数据接口。这种渐进式部署策略,既保证了生产连续性,又为系统优化留出调整空间。研发团队特别强调,实际生产中的反馈数据对算法迭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发动机零部件整理环节,机器人展现出超越人工的作业优势。面对料箱中紧密排列且表面反光的进排气门,视觉系统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实现精准定位,运动规划模块生成的无碰撞轨迹确保操作安全。力控传感器在插入环节提供的触觉反馈,使机器人能以柔顺力度完成毫米级装配,这项技术突破为精密制造领域开辟了新可能。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