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进程中,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类项目是国家及区域为应对重大挑战、满足重大需求而精心组织实施的战略性工程,涵盖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以及重点型号任务等,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环,高校积极承担了一批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然而,这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把握这类项目的共性特点,聚焦关键瓶颈问题,构建契合高校特色的管理机制与举措,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聚焦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与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从科学理论到产品应用的全链条贯通。其技术链条广泛、项目周期漫长、核心技术难度大,在管理上呈现出诸多共性特点。
技术难度高是首要特征。这些项目属于技术高度密集型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科学技术集成性强,跨学科、交叉领域的技术突破面临巨大挑战。
资源需求大也是显著特点。项目研究周期长、研制规模大,研究突破和项目进展充满不确定性,科研产出与投入难以成正比。而且,项目依托多部门或行业单位,合作、外协单位众多,对协同研究和管理服务要求极高,过程管理也十分严格。
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直接关联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目标和现实需求,项目完成情况对任务进展和国家相关任务布局影响重大。一旦实施不力,将对国家形象、相关领域发展以及高校声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在高校承担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缺乏对项目完成质量的考核与反思。
部分高校对这类项目的资源支持不足,大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这使得一些技术实力雄厚但人力和经费等资源匮乏的团队,申报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重大工程的设立和开展。
同时,重大工程项目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协调协作困难问题依然突出,尚未建立自上而下的项目协调机制,仅靠项目团队和科研管理部门难以应对系统性的管理挑战。
在项目评价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项目研发过程性贡献评价不够,项目过程性进展或突破难以体现在团队年度科研考核、绩效评价、人才晋升等方面。项目完成后,对项目质量评价激励也不充分,结题验收虽受重视,但项目完成质量等级与科研评价指标关联不大,对完成质量不佳的项目缺乏总结反思。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对管理服务各环节进行改进。
首先,应建立健全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组织保障机制。鉴于项目牵涉面广、协调资源多、推进周期长,高校需成立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明确高校项目管理的主体责任。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项目需求,为立项后的项目团队提供人才引进或聘用指标、研究生指标以及必要的经费保障,实现项目育人的目标。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中,成立由校长牵头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推动学校与各级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沟通协调,为项目配套近4000万元,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在多种困难情形下有序推进。
其次,高校需要改进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质量跟踪管理机制。通过完善该机制,有效监测项目过程与目标是否匹配,及时调整优化过程以实现目标。可将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融合,对资源保障、进度、质量以及需学校决策的事项进行定期跟踪管理。同时,加强过程性贡献评价,激发项目参与人才的持续积极性。
高校还可以在传统科研考核指标基础上,将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阶段性技术突破列入团队人员的科研评价。通过专家评审、用户评价等方式明确技术突破水平,为项目团队科研考核、绩效评价、人才晋升等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如ARV研制项目团队成员虽在项目和论文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因项目执行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海试获专家高度认可,学校在其骨干教师技术职务评审中给予必要考量,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最重要的是,高校必须完善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完成质量评价机制。将项目完成质量评价意见纳入科研考核、人才晋升、人员聘用、科研报奖、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使教师关切和利益与项目完成质量紧密结合。可基于项目验收结论、专家评审、用户评价、应用前景等,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优秀的项目,后续在考核和资源方面优先支持;对评价不佳的项目,重点总结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宽容竭尽全力后的科研失败,但对重视不够、推进不力的失败予以惩戒,激励项目团队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