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致导科技:从航电系统到整机自研,空中具身智能探索者2026年收入或破亿

时间:2025-10-23 11:30:22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吸引资本加速布局。在“脱虚向实”趋势下,这一赛道的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据行业数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已突破230亿元,超越去年全年总额。除地面机器人外,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装备成为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

以无人机为例,其通过多类型传感器实现环境感知,形成初级“感知”能力;机载AI算法则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生成飞行控制指令,完成复杂任务。这种从远程操控向自主决策的演进,推动飞行器向“空中智能体”转型。北京致导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该领域的代表企业,其技术路线覆盖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全链条研发。

成立于2014年的致导科技,是国内首批专注微小型无人系统的企业,现已获评北京市“专精特新”资质,其天津子公司同样入选该名录。公司核心团队源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及无人机研究所,三位创始人师从北航王田苗教授,在导航、飞控等关键领域拥有二十余年技术积累。创始人李晓宇曾参与国家级项目研发,目前企业已掌握导航、飞控、飞行器设计等核心技术,形成全栈自研能力。

在资本层面,致导科技已完成四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于今年三月由亿宸资本独家完成,当前正通过云道资本推进新一轮融资。公司业务布局涵盖任务载荷系统、航电系统、无人机整机及软件云平台四大板块,产品已批量应用于侦察、巡检、测绘等领域。其中航电系统作为基础业务,客户覆盖头部无人机企业、央企国企及科研机构;整机业务则成为新的增长极,今年无人机收入占比首次超过航电系统。

在产业链中,整机设计制造占据价值核心,而航电系统与任务载荷占整机成本的50%-70%。受技术门槛、研发投入及适航认证限制,业内同时具备这两项自研能力的企业较少。致导科技已开发出T1级航电设备,形成国内最完整的航电解决方案,其导航与飞控系统均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并延伸出仿真训练、电池管理、移动起降等配套系统,累计服务客户超900家。

2021年,企业启动整机研发计划,针对市场空白开展光电吊舱自研。以一公斤级产品为例,其焦距达162毫米,30倍光学变焦效果相当于竞品40倍水平;热成像相机采用35毫米焦距,较同类产品19-25毫米的配置具备更远探测距离。目前,企业已推出两款纯电复合翼及一款多旋翼无人机,自研航电与任务载荷实现批量装机。

在成本控制方面,致导科技产品具有显著优势。性能指标接近或优于德国Quantum Systems公司Vector系列无人机的前提下,其整机成本仅为后者的五分之一。这种竞争力源于核心部件自研带来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日照、天津双生产基地的协同布局。其中日照工厂负责机体外壳与复合材料生产,天津工厂承担航电系统制造与整机组装,可满足当前及短期新增订单需求。

企业将空中具身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实现智能导航与基础避障,中级阶段具备自主路径规划能力,终极阶段达成全流程自主作业。目前,致导科技的行业级旋翼无人机已达到中级水平,通过激光雷达、惯性导航与卫星定位融合,可在复杂环境中连续避障。该机型已完成技术验证,正在天津工厂批量生产。

创始人李晓宇指出,过去无人机市场存在大量集成商,通过采购零部件组装销售。随着客户对性能指标与综合体验的要求提升,高集成度解决方案将成为主流。基于当前业务增长态势,他预计企业明年总收入将突破亿元大关。

更多热门内容
LeRobot:以统一数据格式为钥,开启机器人技术普及与突破新征程
这种标准化带来的好处很明显以前大家各搞各的数据集,换个机器人平台就得重弄,现在有了通用格式,数据流通起来快多了,机器人学习的门槛自然也降了。 更关键的是,它有统一的底层配置读写方法,想加新的机器人平台支持,…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