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近日召开新闻通报会,向媒体披露了与中国等国家航天机构在多个领域的合作进展。其中,中欧联合开展的“微笑”卫星项目成为关注焦点,该卫星计划于明年4月至5月期间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微笑”卫星全称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链接探测器”(SMILE),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共同研发。这一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通过高精度观测,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及近地空间环境的动态影响,为理解日地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据欧洲航天局首席科学家卡罗尔·曼德尔介绍,项目团队已确定使用欧洲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的“织女星”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具体窗口期为2026年4月8日至5月7日。目前,中欧联合团队正在库鲁航天中心紧锣密鼓地开展发射前准备工作,包括卫星与运载火箭的适配测试、地面支持系统联调等关键环节。
从科学目标来看,“微笑”卫星肩负着三项核心任务:一是探测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大尺度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模式;二是解析磁层亚暴的完整动态过程与周期性变化规律;三是揭示日冕物质抛射事件触发磁暴的物理机制及其发展路径。这些研究将直接推动人类对空间天气预报和灾害性空间事件的预警能力提升。
在工程实施层面,项目采用中欧分工协作模式:卫星总体设计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主导完成,而发射任务则依托欧洲成熟的运载火箭技术。这种跨大陆的科研合作模式,既发挥了中方在卫星平台研制领域的优势,又整合了欧方在航天运输系统方面的经验,为国际大型科学项目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
随着发射窗口的临近,中欧双方科研人员正对卫星各分系统进行最后的状态确认。据项目组透露,所有测试数据均显示卫星状态良好,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这一中欧联合空间科学项目,不仅标志着双方在航天领域合作的深化,更将为全球空间科学研究贡献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