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近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航天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最新动态。其中,中欧联合推进的“微笑”卫星项目成为关注焦点。该卫星由欧洲航天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同研制,旨在通过观测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和空间环境的影响,深化对日地相互作用机制的科学认知。
欧洲航天局首席科学家卡罗尔·曼德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微笑”卫星项目已进入发射筹备阶段。目前卫星已完成全部研制工作,正在库鲁航天中心等待发射。他特别提到,中欧双方团队在荷兰欧洲空间技术中心建立了联合工作区,中国工程师与欧洲同行及工业界伙伴密切协作,高效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技术问题。根据初步评估报告,所有待确认事项均已闭环,项目整体进展符合预期。
关于发射计划,曼德尔明确表示,“微笑”卫星将由“织女星”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发射窗口期定于2026年4月初至5月中旬,具体时段为4月8日至5月7日。目前发射团队已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开展场地准备,同步推进燃料加注、系统联调等前期工作。下周二,欧洲航天局将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发射资格评审会议,预计评审将顺利通过。
当被问及未来国际合作规划时,曼德尔强调,欧洲航天局将持续深化与中国等国际伙伴在科学任务领域的协作。他指出,“微笑”卫星项目的成功实施为跨国航天合作提供了典范,未来将在空间天气预报、行星科学等方向探索更多合作机遇。此次中欧联合任务不仅推动了技术共享,更通过人员交流培养了跨文化协作能力,为全球航天治理贡献了积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