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领域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与价值分配。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经历第三次范式转移,AI技术的爆发推动行业从资源提供者向智能引擎转型,主流厂商纷纷调整战略以应对新挑战。
在PC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主要扮演IT基础设施外包角色,企业通过租赁服务器减轻自建机房负担,核心价值集中于成本优化。移动互联网时期,云计算升级为高并发业务支撑平台,分布式架构与弹性扩展能力成为关键。而AI时代的到来,使云计算从资源层跃升为价值创造层,算力、模型与行业数据的融合催生新的竞争维度。
当前AI云市场呈现"战国时代"特征,各厂商统计口径差异导致排名混乱。阿里云宣称市场份额超第二至四名总和,火山引擎强调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占比46.4%,百度智能云则连续六年占据AI公有云领先地位。这种宣传策略背后,反映的是厂商争夺客户信任、投资关注与集团资源的战略需求。与传统云市场稳定格局不同,AI云领域尚未形成绝对领导者,任何在关键技术或生态构建上的突破都可能改变竞争态势。
MaaS(模型即服务)模式的兴起成为行业转折点。与传统IaaS、PaaS、SaaS分层模式不同,MaaS提供预训练模型的标准化服务,用户通过API调用即可获得AI能力,无需自建模型。这种模式按token消耗量计费,火山引擎率先发起价格战,将主力模型定价推入"厘时代",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与开发者使用门槛。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火山引擎凭借MaaS模式在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市场占据49.2%份额,超越传统云巨头。
面对挑战,传统云厂商展开战略调整。阿里云通过"通义千问"大模型推动全系产品AI化,试图从"云服务商"转型为"AI服务商"。华为云实施"AI for Cloud"与"Cloud for AI"双轮驱动,整合昇腾计算体系与盘古大模型,深化政企市场布局。这些举措旨在证明自身不仅具备基础设施优势,更能提供符合AI时代需求的智能解决方案。
当前云计算厂商形成两大战略阵营:以阿里云、华为云为代表的基础资源派,致力于构建AI全栈工具链,通过提供算力网络与开发平台扮演"卖铲人"角色;以火山引擎为代表的智能应用派,通过应用层开源与具体产品推广,在B端获客同时渗透C端场景。这种分化反映市场对AI价值实现路径的不同判断——前者押注产业智能化长期红利,后者寻求应用层快速突破。
C端认知对B端决策的影响日益显著。当企业员工普遍认可某款协同办公产品的功能优势时,这种群体认知可能推动企业采购决策。火山引擎通过豆包大模型等具象化产品,在C端建立品牌认知后反哺B端市场,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相比之下,阿里云若要实现"AI时代安卓"的愿景,需在基础设施、云计算与模型生态各层面保持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明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