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机器人能否真正融入人类生产生活,安全性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命题。一台工业机器人停工一小时,可能造成数十万元的直接损失,而当这些精密设备与人类共享作业空间时,其安全性能更成为决定技术落地的关键因素。在这场关乎技术伦理与产业未来的博弈中,非夕科技用七年时间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2021年,非夕自适应机械臂"拂晓Rizon 4"同时斩获CE与ETL双认证,成为全球首台达到该标准的七轴力控机器人。这项突破性成就背后,是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严苛安全管控体系。从概念设计阶段的架构规划,到量产前的10万次全关节耐久测试;从防尘防水等级达到IP65的极端环境验证,到碰撞检测灵敏度可调的智能系统开发,每个环节都遵循着比行业标准更严苛的自我要求。例如在机械安全测试中,机器人需承受水枪直射3分钟仍保持内部干燥,在粉尘浓度超标的打磨车间连续运行72小时无故障。
在人机协作场景中,非夕团队将安全性推向新高度。依据ISO 15066国际标准,其自主研发的力控系统能在碰撞瞬间将人体受力控制在安全阈值内。第三方评估显示,拂晓机械臂的末端与肘关节同时通过碰撞测试,安全性能达到主流产品的三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Delta构型机器人"玄晖"成为全球首款通过EN ISO 13849标准的安全型产品,这意味着在食品加工、精密装配等需要人机密切配合的领域,机器人终于能真正成为可靠的"工作伙伴"而非潜在威胁。
这种近乎偏执的安全追求,源于非夕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为攻克力矩传感器精度难题,研发团队历时三年优化材料配方与生产工艺,仅寿命测试就持续五个月;针对传感器在极端温度下的读数偏差,工程师们重构了整机热管理系统,通过固件参数调整与散热路径优化,将机械臂的温控精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这种从底层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全面突破,使得非夕产品不仅通过20项安全功能达到EN ISO 13849的PLd级别,更在电磁兼容、材料环保等数百项测试中全部达标。
在非夕的智能工厂里,每台机器人都要经历比行业认证更严苛的"生存挑战"。从原材料入库时的成分检测,到装配过程中的200余项质量监控点,再到下线前的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整个生产流程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多重认证。这种将安全基因植入每个制造环节的理念,使得非夕机器人能在汽车制造、3C电子、食品加工等不同领域稳定运行,故障率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以下。
当行业还在讨论机器人是否安全时,非夕已经用七年时间构建起覆盖设计、制造、应用的全维度安全体系。这种对技术底线的坚守,不仅为智能制造树立了新标杆,更重新定义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性边界。在非夕的实验室里,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接受更严苛的测试——它们不仅要证明自己足够安全,更要向世界展示:当科技真正懂得敬畏生命时,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