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科技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广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通过持续投入和突破,在智能眼镜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能眼镜产业的重要力量。
深圳作为广东智能眼镜产业的核心城市,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AI眼镜研发力量,每两副智能眼镜中就有一副产自这里。记者体验了一款集提词、翻译、拍摄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眼镜,发现其在户外光线条件下仍能清晰显示提词内容,并能根据语速自动调节。拍摄功能同样出色,画质和色彩表现良好,即使在快速移动时画面也保持稳定。该眼镜还具备实时翻译功能,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中英文互译,并记录对话内容,生成摘要和要点速览。
尽管智能眼镜在功能上表现出色,但长期佩戴仍会对鼻梁造成一定压力,且连续使用五六小时后需要充电。不过,研发人员表示,这些功能仍在不断优化中,未来还将增加悬浮箭头导航等新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智能眼镜的技术突破并非易事。几年前,行业面临一个难题:图像亮度与镜片透光性难以兼顾,导致要么图像模糊,要么视野受限。广州的一家企业通过“衍射光波导”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技术通过定制“光栅”,控制光线在镜片上的通路,使图像在镜片内的“光隧道”中高速前进,最终在眼前的小窗口精准投射,而镜片其他部分保持透明,不影响真实世界的观察。
广纳四维(广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史瑞介绍,光栅的尺寸只有几百个纳米,通过精确设计其深度、宽度和占空比,才能实现理想的显示效果。任何微小瑕疵都可能导致图像出现杂光和重影,因此团队会使用电子显微镜逐一检查光栅设计与原始方案的偏差,并通过不断迭代加工来优化性能。目前,该团队已申请了100多项国内外专利,并正在攻克消除镜片上投影区域分界线的新难题。
科研力量的市场化转型是广东智能眼镜产业突破的关键。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知识产权赋权,激发了团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广纳四维的董事长李晓军作为项目牵头人,享有了70%的知识产权收益,这为团队带来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认可。2021年底,李晓军离岗创业,将技术彻底产业化,原单位也成为公司股东。四年间,公司员工和场地规模扩大,营收增长数十倍,波导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1.4%,单品出货量全球第一。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正以智能眼镜为抓手,推动跨区域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多家企业带着“独家绝技”加入赛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的生态。例如,一家原本从事激光显示的企业将技术应用于智能眼镜的光机研发,通过整合两个出光口为一个,降低了成本50%,并减轻了佩戴重量。另一家传统眼镜企业则利用在工艺和外观上的优势,优化智能眼镜的舒适度和设计感。
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秘书长寇宁砚表示,组建产业联盟的核心目标是打破企业间的协作壁垒,尤其是在AI眼镜这类集成度高、跨学科特征突出的新赛道中,通过交融互通找到新的行业增长极。大湾区企业还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例如参加2025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与欧洲企业合作开发更具创意的AI眼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