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天文学界迎来重大突破——人类首次在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轨道半径仅为日地距离的二十分之一,比水星更靠近宿主恒星,其存在彻底颠覆了传统行星形成理论。南京大学天文团队近日通过系统性研究,成功破解了这类"热木星"的轨道迁移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天文学》。
传统行星形成理论认为,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雪线",该区域外的低温环境使水汽凝结成冰,能够快速形成巨行星核心。然而飞马座51b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认知,其极端近恒星的轨道位置如同"大火炉旁的雪球",促使科学家提出"热木星"这一全新行星类别。这类特殊天体目前已知超过600颗,但其形成演化过程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23颗热木星的观测数据,发现其轨道迁移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特征。约60%的热木星在宿主恒星形成初期(数千万年内)通过"盘迁移"机制快速内迁,这类行星被称为"早来族";剩余40%则通过"长期混沌"机制在数亿至数十亿年间逐步迁移,形成"晚来族"。这种"分段衰减"模式表现为:20亿年前热木星数量缓慢减少,之后则加速消亡。
进一步研究揭示了两类热木星的显著差异:"晚来族"更倾向于围绕金属丰度较高的年轻恒星运行,且轨道平面与恒星自转轴存在较大倾角。这些特征印证了"长期混沌"理论——行星在漫长岁月中通过多体相互作用获得迁移能量。研究负责人解释,恒星金属丰度越高说明其形成时代越晚,这为区分不同迁移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该成果不仅优化了现有行星迁移模型,更开创了"行星考古学"研究范式。通过分析热木星的时空分布规律,科学家能够反推恒星系统的演化历史。例如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膨胀至当前轨道半径的200倍,届时水星、金星和地球可能遭遇与热木星相似的潮汐撕裂命运。这种研究方法为预测系外行星命运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依托中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巡天数据,构建了包含数千颗系外行星的时空数据库。这种大样本统计分析方法,使得识别行星演化规律成为可能。目前团队正将研究扩展至岩质行星领域,通过分析类地行星的形成环境,既可探究地球的未来命运,也为搜寻宜居行星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国际天文观测设备的迭代升级,行星科学研究正进入精准化时代。欧洲"盖亚"探测器虽已退役,但我国首座空间天文望远镜即将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将掌握自主获取高精度天文数据的能力,为破解行星演化奥秘提供更强有力的观测支持,有望在系外行星研究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