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汽车近日宣布,将把印度打造成其全球电动汽车战略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规划,本田计划在印度生产一款全新小型纯电SUV,并以此为出口枢纽,向全球市场供应。这款名为本田0 Alpah的车型采用极简设计语言,配备发光格栅与隐藏式后门把手,定位年轻消费群体。值得关注的是,其电池供应链采取多国协作模式:电芯由印度尼西亚工厂生产,经马来西亚宁德时代工厂组装后运往印度组装,本田强调这一布局旨在规避直接依赖单一市场。
印度市场被本田视为突破成本壁垒的关键。相比日本本土,印度在劳动力与制造环节具有显著价格优势,这在中国品牌低价电动车冲击全球市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本田总裁三木博人透露,公司正尝试颠覆传统模式——过去日本总部主导技术研发后向海外转移,如今将通过印度基地反哺日本市场,形成新的供应链竞争力。按照规划,到2030年本田将在印度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与混动两大技术路线。
与激进扩张的印度战略形成对比的是,本田在中国市场遭遇电动化转型困境。其最新推出的东风本田S7与广汽本田P7两款纯电车型,上市后销量未达预期,至今未能打造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爆款产品。面对持续低迷的表现,本田今年5月大幅调整电动化路线:将原定2030财年10万亿日元的纯电投资削减30%,同时把纯电车型销量占比目标从30%下调至20%。取而代之的是加码混合动力技术,计划在2027至2030年间推出13款新一代混动车型,目标2030年混动车年销量突破220万辆,占据总销量六成以上份额。
这场战略转向暴露出本田在新能源赛道的技术焦虑。尽管全球车企普遍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但本田的调整幅度尤为显著。业内人士指出,其混动技术虽具备成熟优势,但在纯电领域已落后于中国品牌与特斯拉等新兴势力。印度生产基地的布局,既是对成本控制的妥协,也暗含开辟新战场的野心——通过差异化市场策略,在纯电与混动双线作战中寻找生存空间。不过,如何平衡全球不同市场的技术投入与产能分配,仍将是本田管理层需要持续应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