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近日迎来了一场国际农业科技盛会——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此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承办,创新性地将第9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第29届亚太地区杂草科学大会和第17届中国杂草科学大会合并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会议以“新技术引领杂草科学发展”为核心主题,聚焦杂草生物学特性、生态影响、抗性治理及绿色防控技术等关键领域。与会代表通过特约报告、专题研讨和圆桌对话等形式,深入交流各国在杂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共同探索应对全球性草害挑战的创新路径。
杂草作为影响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有害生物,其危害具有跨国界、跨区域的普遍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杂草造成的农业产量损失达10%至15%。在中国,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约1.19亿公顷,其中农田杂草发生面积超过1亿公顷,占比高达85%,年均经济损失突破千亿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转型加速,难治杂草扩散、群落结构演变、除草剂抗性增强等问题愈发严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在杂草科学研究领域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杂草稻与稗草的环境适应机制,阐明了多倍化过程与水稻化感作用的互作规律,并在抗药性分子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发现ABC转运蛋白介导的草甘膦抗性新途径。技术装备层面,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除草机器人已投入应用,结合抗药性治理、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技术,构建起覆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草害综合防控体系,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专家团队实地考察了国内最新研发的杂草防控技术示范基地,重点观摩了智能除草装备作业场景和生态控草试验田。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害灾变规律、技术集成应用等议题,与会者通过分组讨论形成多项具体建议,包括加强跨国监测网络建设、推广抗性治理技术包、优化生态控草模式等。
亚太地区杂草学会主席李香菊研究员指出,中国曾于2001年和2012年分别在北京、杭州承办亚太与国际杂草科学大会,此次“三会合一”的举办,既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科研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杂草科学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会议设置的多元化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对接,为解决区域性草害问题提供了跨学科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在闭幕式上呼吁,全球科研机构应以此次大会为纽带,深化在数据共享、技术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他特别强调,面对杂草抗性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需要建立跨国协作机制,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发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共同守护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