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智能设备生产线上,一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正在上演。全球首个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技术量产应用的案例在此落地,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正式进入"分钟级学习"新纪元。实测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机器人完成精密零件抓取与组装任务的训练周期从传统模式的28天大幅压缩至12分钟。
在产线现场,一台配备新型仿生灵巧手的机器人正自主完成微型芯片的转移与安装。与传统工业机器人需要工程师预先编程不同,这台设备仅通过12分钟的"试错-优化"循环,便精准掌握了力度控制与轨迹规划能力。其指尖配备的高密度触觉传感器可感知0.01N级的细微力度,相当于能准确识别羽毛的触感,配合手眼相机实现"触觉-视觉"双模态感知。
技术团队负责人透露,这项突破的核心在于热启动强化学习(WSRL)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传统机器人需要在实验室搭建模拟场景进行数周离线训练,而新技术采用"离线数据预训练+在线快速微调"模式,使机器人带着"基础知识"进入生产现场。通过约5000步的现场交互"热身",设备能快速适应真实作业环境,有效解决模型在新场景中的"信心崩溃"问题。这一技术路径与UC Berkeley强化学习专家Sergey Levine团队的研究成果高度吻合,后者已通过实验证明该技术可使机器人在20分钟内掌握新任务。
此次技术突破形成了"强化学习算法+端到端大模型+量产灵巧手"的三位一体技术体系。配套的端到端大模型打破了行业数据壁垒,使机器人能自主读取MES生产执行系统的订单信息,调用视觉检测设备的零件参数,完成作业后自动向ERP系统反馈进度。产线主管形象地描述:"以前调整产线需要3名工程师对接4套系统,现在机器人自己就能完成'沟通'。"
同步量产的仿生灵巧手成为技术亮点。该装置每个指尖集成高密度触觉传感器,配合手眼相机实现精准感知。现场演示中,机器人既能抓取厚度仅0.1毫米的玻璃镜片,又能灵活组装异形金属部件。其核心控制单元采用国产高性能MCU,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实现了成本可控,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有力无觉"的技术痛点。
企业负责人指出,这项技术正在重构生产模式。面对制造业多品类、小批量的订单趋势,搭载新技术的产线可实现"前10分钟生产A型号零件,后10分钟切换B型号"的柔性生产,设备利用率提升40%以上。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0.2万套,但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不足10%。此次技术落地填补了具身智能工业化应用的空白,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机器人从"重复执行者"向"自主决策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