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发布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执行任务期间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目前正对撞击影响展开全面分析并评估潜在风险。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及任务顺利完成,原定于11月5日实施的飞船返回计划已决定推迟执行。
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空间微小碎片的广泛关注。空间碎片,俗称太空垃圾,主要指人类航天活动产生的各类残留物,包括报废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推进剂残留物、任务抛弃物以及碰撞产生的碎块等。其中尺寸小于10厘米的碎片被归类为空间微小碎片,它们虽体积微小,但运动速度极快,在近地轨道可达每秒7至8公里,不同方向运动的物体碰撞时相对速度甚至超过每秒10公里,具备强大的破坏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唐正宏指出,毫米级碎片的撞击就可能使航天器功能失效,直径10厘米的碎片则可能彻底摧毁航天器。历史上已发生多起典型案例:1983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因与0.2毫米涂料碎片相撞导致舷窗受损;苏联"礼炮-7"轨道站多次被微小颗粒损坏设备;1986年欧洲"阿丽亚娜"火箭爆炸产生的碎片击毁两颗日本通信卫星;1991年美国"发现者号"航天飞机与苏联火箭残骸险些相撞,当时距离仅2.74公里。
针对空间碎片的监测与防护,上海市宇航学会专家陶建中介绍,目前国际航天界对10厘米以上碎片已具备跟踪观测能力,中国空间站曾两次根据轨道预报主动规避马斯克星链卫星。但毫米级微小碎片因探测技术限制,仍难以完全掌握其分布情况。据统计,1-10厘米的碎片约有5万颗,1厘米以下的碎片数量高达1.3亿颗,主要集中于低地球轨道。
对于微小碎片的防护措施,专家表示主要依赖航天器自身防护结构。载人飞船若遭撞击,需重点评估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因其迎风面会因高速摩擦产生高温。唐正宏分析认为,神舟二十号遭遇的碎片质量较小,冲量有限,受损程度应处于可控范围。
在监测技术发展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20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免圆顶空间碎片观测望远镜,可对36000公里高轨道的碎片进行覆盖性扫描,为卫星提供碰撞预警。唐正宏解释,高轨道碎片尺寸普遍较大,50厘米以下的碎片较少,而低轨道因卫星密集、寿命较短,成为微小碎片的主要聚集区。
针对低轨道碎片监测难题,科研人员正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研发更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和更高功率雷达提升探测能力;二是探索新型光电技术,争取捕捉更微小的碎片信号。陶建中建议,对于运行在低轨道的中国空间站,需持续加强大尺寸碎片监控与规避,同时强化航天器关键部位的防护设计,建立碰撞后的快速评估与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