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利时集团位于北京的智能制造工厂内,一场悄无声息的工业变革正在上演。随着操作员在终端输入新建工单指令,两台机器人几乎同步启动,从立体库区精准抓取物料盘,沿着预设轨道无声滑行至产线。这一场景背后,是该集团最新研发的XMagital智能系统在发挥作用——它如同工厂的"数字中枢",将生产控制与管理流程无缝融合,重新定义了智能制造的边界。
该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原生一体化架构。传统工厂中,生产控制层(PLC/DCS)与管理层(MES/WMS)往往独立运行,数据流通需通过复杂接口转换。而XMagital系统构建在统一数字底座之上,实现了设备状态、工艺参数、物流信息等数据的实时原生融合。工程师通过可视化组态界面,仅需拖拽组件即可完成产线逻辑重构,将原本需要数周的产线改造时间缩短至数小时。
在模块生产车间,两条柔性自动化产线正同步生产主控模块与通讯模块。得益于标准化接口与模组化设计,这套系统可兼容8大类35种规格的板卡生产。当操作员演示一键换产功能时,系统在15分钟内自动完成了全线设备的工艺参数切换,而传统专用产线完成同类操作需2-4小时。这种灵活性使工厂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单日可切换生产3-5种不同产品。
系统的智能特性体现在多个维度。通过集成工业AI框架,XMagital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当某台机器人出现性能波动时,系统会提前3-5个工作日发出预警,并推荐最优维护方案。在生产调度方面,系统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工况,可精准预测未来30天的产能交付量,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帮助企业优化库存管理与物流规划。
这套解决方案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在制药行业,某企业引入XMagital后,将批次切换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8分钟,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7%;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系统的自适应工艺优化功能,使焊接良品率稳定在99.5%以上。目前,该系统已在12个行业的68家企业落地,累计部署超过200条智能产线。
轨道交通领域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作为中国高铁列控系统核心供应商,和利时将智能技术延伸至信号设备运维环节。其研发的"和行"轨道交通大模型,可对2000余种信号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与健康评估。在某地铁线路的实测中,系统将故障定位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8分钟,并自动生成包含3套解决方案的维修工单。
在新能源领域,该集团的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中,和利时提供的解决方案覆盖从光伏发电到氢气储存的全流程控制。系统根据光照强度实时调整电解槽功率,使绿氢生产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18%。而在医疗领域,某中医院引入的智能药房系统,通过机械臂与煎药机的协同作业,将处方处理效率提升4倍,日均配药量突破2000剂。
技术迭代的脚步从未停歇。研发团队正在开发新一代系统,重点增强工艺自适应优化能力。通过深度融合机器学习与机理模型,新系统可自动识别生产瓶颈并生成改进方案。在某电子厂商的试点中,该功能使产线综合效率(OEE)提升12%,能耗降低9%。同时,工业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现已实现设备故障的自然语言交互诊断与工艺参数的语音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