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近期访谈中指出,尽管中国在技术应用层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核心领域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他强调,技术积累无法通过简单购买获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体系构建,"过去三十年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实现了快速追赶,但真正突破性的技术突破必须源自本土创新"。
这一观点与部分行业观察者的判断形成呼应。中外企业家联合会驻华首席代表董斌以杭州科技企业集群为例,认为新生代创新主体正在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他特别提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从电池技术到智能驾驶,中国企业在多个维度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某些细分领域甚至具备全球领跑潜力"。
市场数据印证了产业变革的深度。乘联分会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全球广义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汽车市场的比例达28.2%,较2024年全年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15%,插电混动车型占比7.3%,技术路线多元化特征明显。具体到乘用车领域,同期全球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1333万辆,同比增长32%;仅8月单月销量就达182.9万辆,环比增长4%。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增长背后是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以动力电池为例,中国企业的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控制能力,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性价比的突破。而在智能驾驶领域,本土算法和场景适配能力的提升,正在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构建正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杭州、深圳等创新高地涌现的科技企业集群,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这种创新模式的演变,或许预示着中国科技发展正在进入质量优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