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德清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发布《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5)》时指出,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北斗技术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协同创新,已突破传统行业应用边界,在交通、通信、能源、气象等领域实现规模化渗透,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北斗系统与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双向赋能格局:前者为地理信息产业提供厘米级高精度时空基准,后者通过场景化应用推动北斗技术产业化落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8500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6%,近十年更以11%的增速持续扩张。目前产业生态已涵盖超24万家市场主体,直接带动就业近400万人。
在终端应用层面,北斗技术实现从专业领域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全面渗透。国产北斗兼容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超5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设备社会保有量突破15亿台(含智能手机),其中2024年国内销售的2.86亿部智能手机中,98%以上内置北斗定位模块。在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北斗终端设备部署量超过2800万台,形成覆盖交通运输、灾害预警、精准农业等场景的立体化应用网络。
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北斗系统已跻身全球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行列。通过与俄罗斯、巴西、阿联酋、沙特、白俄罗斯等国签署多边合作协议,北斗产品出口覆盖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全面融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3个国际组织体系。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提升了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国际话语权,更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典型实践。
随着"北斗+"生态的持续完善,地理信息产业正从传统测绘向时空智能服务转型。三峡危岩监测等典型应用案例显示,北斗高精度定位与地理信息大数据的融合,已能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和秒级预警响应。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塑灾害防治、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治理模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