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谷歌推出的Pixel Buds曾让市场对智能耳机的未来充满想象。这款产品不仅支持多达4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还能实现通知提醒、信息发送等功能。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机器翻译水平、降噪技术和语音识别能力,智能耳机在随后六年里始终未能真正普及。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可穿戴AI硬件迎来新一轮创业潮。从硅谷的AI Pin到Rabbit R1,再到年收入近亿美元的AI录音笔品牌,各类新设备不断涌现。这些产品共同承载着厂商的期望:成为AI技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场景。作为用户日常佩戴时间最长的设备之一,耳机自然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载体。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到2025年全球AI耳机年出货量可能突破一亿副,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技术的成熟,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耳机在语义理解、上下文推断和对话自然度方面的表现。
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字节跳动的Ola Friend和科大讯飞的多语种同传会议耳机等新产品纷纷入局。高端市场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翻译功能转向内容生态构建。相较于科大讯飞在翻译技术上的极致追求,Ola Friend通过搭建语音内容与服务生态,为用户提供了更丰富的使用场景。就连苹果也显露出积极姿态,近期iOS系统文件中出现的多语言"Hello"环绕AirPods示意图,以及Apple Intelligence在通话、信息等场景中不断强化的实时翻译功能,都表明其正谋划更深层的语音交互布局。
在这场由巨头主导的生态竞争中,初创企业如何突围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当前市场呈现明显分化:科技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试图将耳机打造为通用AI入口;创业公司则聚焦垂直场景,在"通用"与"完美"之间寻找"专用"与"够用"的生存空间。这种分化背后,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逻辑。
技术范式的转变是这场变革的基础。传统翻译耳机采用的"分词-对齐-解码"架构,翻译结果往往生硬且准确率有限。而接入大模型的AI耳机通过对海量语料的学习,获得了更接近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例如时空壶W4 Pro能根据场景将"手冲"精准译为"pour-over coffee",而非字面直译。这种从"识别语言"到"理解意图"的跨越,使耳机从音频播放工具进化为集语音助手、大模型服务和多模态交互于一体的智能终端。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爆发力:2024年中国AI耳机电商销量达31.5万副,同比增长260.9%;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增至38.2万副,同比增长近十倍。
当前市场主要聚集着两类参与者:一方是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AI原生企业,它们手握模型技术,急需物理入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另一方是小米、华为等传统终端厂商,它们通过软硬一体路径拓展场景边界。小米Buds系列持续优化"小爱同学"交互,华为FreeBuds系列实现智慧字幕和健康联动,OPPO Enco系列探索心率监测等差异化功能。这种碰撞实则是两种产业逻辑的较量:AI企业"由软及硬"焦虑于为算法寻找载体,终端厂商"由硬及软"致力于让传统硬件突破物理局限。谁能率先弥合技术与体验的鸿沟,将成为制胜关键。
运动健康领域正成为功能扩张的重要方向。ARC 5部分版本新增CFDA认证的血氧检测功能,华为、荣耀等厂商将耳机作为健康监测网络的延伸,与手环、手表构建个人健康管理体系。Cleer产品负责人表示:"耳机不应只是听觉工具,更应成为伴随用户全场景的智能伙伴。"当前市场处于功能"加法时代",厂商不断拓展实时翻译、会议转写、健康监测等能力。但这种繁荣背后,市场教育仍停留在"我有什么"的探索阶段,而非真正理解"用户需要什么",这种裂痕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市场分化的起点。
在"入口"争夺战中,技术思维与场景思维的碰撞日益明显。科大讯飞最新发布的iFLYBUDS Pro2强调"语言嘴替"功能和98%以上准确率,但在垂直场景服务能力上显得薄弱。相比之下,未来智能选择深耕办公场景,从语音转写切入,逐步拓展至会议纪要生成、任务整理等功能,成立两年即实现盈利。Timekettle则通过与海外内容创作者合作,精准解决跨境用户的跨语言交流痛点,产品销往171个国家和地区,M2耳机全球销量突破十万台。这些案例表明,真正打动用户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场景适配度。
面对巨头碾压,创业公司并非没有生存空间。分析框架显示,AI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功能垂直化程度与技术复杂度的结合。Timekettle和未来智能的成功正源于此:前者专注跨语言沟通,在延迟、准确度和网络适应性上持续优化;后者深耕办公效率,在语音转写准确率和任务提炼上不断突破。这些细分领域的技术壁垒,使大厂难以通过简单"功能覆写"实现替代,因为投入产出比过低。这为创业公司开辟了"窄门"中的广阔天地。
当前AI耳机市场呈现明显分层趋势。500元以下产品销量占比突破60%,主动降噪等高端功能快速普及。中高端市场则转向精细化场景设计:商务场景的实时翻译转写、运动场景的健康监测、教育场景的学习辅助等细分需求不断涌现。这种变化表明,AI耳机的价值评估体系正从"技术惊奇"转向"场景效用"。用户不会为"内置大模型"买单,但愿意为"完美生成会议纪要"等具体价值付费。技术将逐渐成为底层设施,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是场景解决方案的构建能力。这种趋势下,市场可能形成三层格局:底层是生态型配件如AirPods,顶层是专业工具型产品,中间层则可能诞生基于全新交互逻辑的"新物种"。这场围绕耳朵展开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