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工信部一位副司长对于燃油车发展的表态,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表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分析指出,这或许与中国制造的长远规划紧密相关,旨在避免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陷入孤立境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市场占有率已突破50%。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众多燃油车企业面临困境,甚至一些外资品牌也岌岌可危。然而,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2023年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仍在一成左右,燃油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汽车出口的数据同样值得深思。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500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制造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重大突破。然而,在这辉煌的成绩背后,燃油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出口的汽车中,近八成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仅占两成多。
今年前9个月,中国燃油车出口量达到338.4万辆,同比增长32%;相比之下,电动汽车出口量为92.8万辆,同比增速仅为12.5%,远低于燃油车。燃油车出口量的增幅是电动汽车的2.56倍。在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品牌奇瑞中,燃油车同样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第一名则是特斯拉上海工厂,而非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面对这一现实,如果中国一味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能会对汽车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产业而言。这可能导致中国汽车出口受挫,不利于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对中国经济的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其配件数量高达万个,远超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因此,汽车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深远。从欧洲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尽管其他产业衰落,但汽车产业依然支撑着经济的强势地位。在全球燃油车仍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如果片面发展新能源汽车,可能会使中国汽车产业被全球孤立。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中国正在向高价值制造业转型。汽车产业已成为高端制造业的成功典范,在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优势。而这一优势,恰恰是依靠燃油车取得的。如果忽视燃油车的发展,可能会对中国制造业造成打击。
工信部相关人士的表态,符合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的现实,也与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相吻合。重提发展燃油车,并不意味着放弃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汽车产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下,同时发展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并不矛盾。事实上,两者之间的许多技术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