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鹏汽车“陆地航母”概念的火爆,其采用的电子后视镜技术(CMS)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引发市场热议。然而,尽管这项技术备受瞩目,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似乎并不明朗。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电子后视镜的市场渗透率极低,甚至不足1%。这一尴尬处境主要源于两方面的阻力:一是消费者对于电子后视镜的接受度不高,二是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电子后视镜虽然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更宽广、更清晰的视野,但不少消费者仍对其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如传统后视镜直观且可靠。
关于电子后视镜是否代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行业内意见分歧显著。有观点认为,电子后视镜距离大规模应用只差一个爆款车型的推动。然而,也有人认为,从智能驾驶的长远发展来看,电子后视镜可能只是一种过渡技术,无法成为智能驾驶的核心安全组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电子后视镜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国内汽车后视镜市场规模已达204亿元,而电子后视镜的价值是传统后视镜的15倍。若按照30%的预期渗透率计算,国内电子后视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这一预测数据无疑为电子后视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国内市场,多家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电子后视镜领域。华阳集团、ST数源等企业纷纷表示,其电子后视镜产品已经开始量产或投入小批量应用。同时,均普智能也在无人驾驶领域将电子后视镜作为重点开拓方向之一,并与全球商用车后视镜巨头达成了合作。
然而,尽管企业热情高涨,但电子后视镜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多个车展上,搭载CMS的车型寥寥无几,甚至许多销售人员对电子后视镜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没有技术含量、不符合驾驶习惯且只是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一现象反映出,电子后视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度仍然很低。
电子后视镜的成本高昂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各品牌车选装CMS的价格从5000元到1.6万元不等,而传统后视镜的成本仅为几百元。高昂的价格使得整车厂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也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犹豫不决。
关于电子后视镜的未来,业内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电子后视镜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大规模增长。然而,也有人认为,由于驾驶难度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电子后视镜可能只是一个临时产品,未来可能会被其他更先进的传感器所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要取消传统后视镜,采用电子后视镜。然而,迄今为止,特斯拉旗下车型仍然配备的是传统后视镜。这一现象反映出,尽管电子后视镜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坚信电子后视镜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他们认为,电子后视镜能够解决行驶过程中的一些痛点,是智能化的一个体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电子后视镜有望在未来成为汽车行业的标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