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扩大,其冬季使用体验依然成为不少用户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没有发动机这一传统“热源”的加持下,加之低温环境对电池离子活性的影响,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在冬季的性能表现持有诸多疑虑。
实际上,低温对所有类型的车辆都是一种严峻考验。在-7℃的环境下,车辆的轮胎滚动阻力增加50%,风阻上升10%,驱动系统中的润滑油因粘稠导致传动效率降低2%,制动系统的阻力也大幅增加50%。这些额外的负载使得冬季驾驶变得更为复杂。
然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并未坐视不理。以某品牌为例,其麒麟架构采用了创新的液冷板设计,将液冷板插入每排电芯之间,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显著提升了热交换效率。通过与超充站的深度交互,车辆能够预估到达时间,并自适应调节电池预热与水温预热,经过数千次整车试验,实现了对电池温度控制的极高精度,以最小的能耗确保最佳充电温度。
除了硬件上的改进,新能源汽车还在舒适性方面下足了功夫。对于“移动的家”这一理念,用户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冬季车内温度能否迅速提升,座椅加热是否迅速且舒适。在冬季,新能源汽车的制热系统负担极重,既要为电池提供适宜的工作温度,又要迅速提升座舱温度。针对这一挑战,某品牌采用了自研的多源热泵系统,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了43种模式的优化,实现了全温域的能量调配。
该品牌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将多个主要功能部件集成在一起,大幅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和管路长度,降低了热损失。对于低温下空调采暖效果不佳的问题,该品牌利用压缩机“自产自销”的方式快速制热,通过冷却液加热冷媒,激活热泵单元,提升制热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该品牌还考虑了不同场景下的热需求。例如,在冬季早晨城市通勤时,电驱系统有余热可供座舱采暖,但热量有限。传统方案下,这些余热会同时加热电池,但在电池电量较高时,这一步骤显得多余。因此,该品牌在热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绕过电池的逻辑,让电驱直接为座舱供热,节能效果显著。
为了提升车内舒适性,该品牌在主驾位配置了多个出风口,通过流场设计将热风精准送到驾驶员脚面和脚踝位置,加速升温过程。同时,针对二排和三排乘客的舒适性需求,该品牌通过舒适性仿真计算,优化了整车风量分配,确保一二排乘客享受到同等的舒适性体验。
随着累计销量的攀升,该品牌正致力于为更多家庭提供更优质的冬季出行体验。通过智慧化的热管理策略、高效的补能技术和创新的制热逻辑,该品牌不仅突破了电动车冬季充电的瓶颈,还为用户带来了四季如一的电动化出行体验。